纪念陈省身逝世一周年 数学所改名“陈省身”

(转自北方网,)

 

 

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揭幕

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南大学生在陈省身先生画像前默默祝福老人

南大学生为先生敬献鲜花

细细品读回忆先生的文章

                    

2005123,天津降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在南开大学,很多人认为,这场雪代表着南开人的想念,也寓意着这位故去一周年的老校友——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开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省身教授的高洁品质。在陈省身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经有关部门批准,由陈省身一手创办的南开数学研究所,正式改名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以表达对这位创办者的追思和对其遗志的继承。

 

一生追求“数学之美”

 

陈省身先生1911年生,浙江嘉兴人。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受教于姜立夫教授。193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德国汉堡大学随布拉施克教授研究几何,1936年获博士学位后,以法国巴黎索邦中国基金会博士后研究员身份到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师从国际数学大师嘉当。1937-1943年,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1946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微分几何中高斯-波内公式的研究和拓扑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946-1948年筹建中央数学研究所并任代理所长。1949-1960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1960-1979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1981-1984年任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后任名誉所长。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对整体微分几何的深远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界,被公认为“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先后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以色列沃尔夫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及首届邵逸夫数学科学奖等多项荣誉。

 

1972年后陈省身多次回到祖国访问讲学,发出了为祖国工作,是我崇高的荣誉的感言。2000年,定居于南开大学,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永久居留权。他盛赞新中国欣欣向荣,盼望祖国早日统一,诚挚地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发展科学事业、培养和引进人才等建言献策,受到高度重视。1984年应聘出任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创办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培养中国高级数学人才基地。

 

“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完成遗愿

 

1985年,陈省身回到母校创办南开数学研究所。十几年后,他提笔写信向国家提议建设一座世界一流的数学中心,并亲自描绘大楼蓝图。今天,这座举世瞩目的数学建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05123,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改名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后人在楼前刻了三个大字:省身楼

 

 123,南开大学在省身楼举行数学研究所成立20周年暨纪念陈省身先生逝世一周年大会。在会上,由陈省身的弟子吴文俊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术办公室主任杨卫院士,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林炎生、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共同为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牌匾揭幕。

 

陈省身的亲属陈伯龙、陈璞,中科院院士吴文俊、杨乐、姜伯驹、马志明等全国60多家数学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和数百名师生代表参加了纪念大会,见证这一时刻。陈省身的学生、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张伟平告诉记者:先生说过,要从根本上增强中国数学的实力,就必须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建立起能独立培养高级数学研究人才的基地。我们将会把先生的遗志作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永远的追求。

 

据张伟平介绍,从提议建设到方案设计,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研究所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他还参与了具体方案的讨论和论证,并提出了诸多建议和设想,使研究所的设计方案更加适合开展数学研究。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数学研究所总投资1.292亿元,分为主体大楼和配套的专家公寓两部分,总建筑面积20680平方米,共建有研究室83个,主体建筑为32高的8层楼。目前,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大楼。此外,世界最先进、全国最大型的超级计算机之一南开之星,也将在该所安装并运转。图书馆共陈列图书3万余册,其中包括陈省身先生捐赠的书籍2400余册。此外,研究所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讲座教授2名、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3名等。

 

大师虽逝,精神永驻后人心

 

  3日上午,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故居——南开大学宁园对外开放,供世人追思。宁园的客厅干净整齐、一如往昔。墙上悬挂的数学之美挂历,将时间永远留在了200412月。厅内的桌子、椅子、相片、获奖证书等遗物,无不记载着这位数学大师最后的岁月。短短的2个小时,宁园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追思者。他们面色凝重,恭敬地鞠躬,长久地注目,口中默默地念着:我们想念您,先生。

 

在追思中,有的学生说:应该把这一天定为南开大学的陈省身日。一年365天,陈省身先生的生日与忌日是我们记得最牢的日子。有的学生在南开BBS上贴出了纪念陈省身的文章和图片,文中写道:先生虽然仙逝了,但他的精神、数学思想将永远激励和影响我们这些数学后辈。我们不可能有先生那样的成就,但是我们会努力、加倍努力。缅怀先生,使我们知道了陈老先生不愧为现代中国数学大师。他高深的学术造诣、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超然的平常心,永远是我们的榜样和偶像。让我们学习大师的治学态度和处世哲学,为实现大师的中国数学强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还有的学生自发组织了校园慢跑,以表达对陈老先生的无限敬意与深切怀念。(转自北方网,)

 

相关链接:永记创办人,南开数学所改名“陈省身数学所”

(转自南开新闻网,记者张国, 摄影翟学忠)

 

 

 123是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逝世一周年忌日。今天,经过上级批准,他所创办的南开数学研究所在庆祝建所20年之际,正式改名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表达对创办者的追思和对其遗志的继承。

 

3日,南开大学在省身楼举行数学所成立20周年暨纪念陈省身先生逝世一周年大会。在会上,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名,由陈省身的弟子吴文俊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术办公室主任杨卫院士,天津市教委副主任林炎生、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南开大学原副校长胡国定共同揭幕。

 

陈省身的亲属陈伯龙、陈璞,中科院院士吴文俊、杨乐、姜伯驹、刘应明、马志明、文兰、周毓麟、王梓坤、严加安,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校长侯自新、副校长陈永川、原副校长胡国定,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代表,以及全国60多家数学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和数百名师生代表出席纪念大会,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1235日,南开大学还举行学术报告会、座谈会和音乐会,庆祝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的诞生。

 

纪念大会由陈永川主持。侯自新、杨乐、姜伯驹、林炎生、杨卫、陈璞先后在会上讲话,礼赞陈省身与南开数学所的深厚渊源与杰出贡献,对陈省身数学研究所表示美好祝愿。

 

陈省身的弟子、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张伟平在纪念大会上作南开数学所二十年工作报告。他说,先生提出,要从根本上增强中国数学的实力,就必须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建立起能独立培养高级数学研究人才的基地。这是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永远的责任与追求。在新的发展阶段,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将尽最大的努力成为服务南开、服务全国、服务世界的一个基地。

 

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说,二十年来,党和政府对于南开数学所给予一贯重视和大力扶持,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南开数学所的发展给予了亲切关怀和指导。江泽民同志两次视察南开数学所,批示建设省身楼,亲笔为陈省身数学所题写所名。国家教育部、有关部委、天津市以及全国数学界的专家学者和兄弟院校、海内外友人给予了南开数学所巨大的支持和资助。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财富,将永远成为激励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动力。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杨乐院士说:把南开数学所更名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此举非常恰当、意义重大,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也体现了先生对中国和南开数学事业的重要贡献。先生为中国数学发展作出过卓越的努力,在这些努力中,最突出的也是先生最在意的一点,就是建立和发展南开数学所。我们愿意跟陈省身数学所一道,使中国的数学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影响。

 

南开数学所首任副所长、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院士说,南开数学所是中国本土第一个开放的数学所,也是第一个以世界一流研究所为蓝本、以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为目标的数学所,是我国坚持自主创新的典范。希望南开人继承先生精神财富,发扬先生的创业精神,把数学所办得更好。

 

陈省身之女陈璞代表家人表示感谢,她说:谢谢南开,谢谢天津,谢谢中国,父亲最后这几年在中国非常高兴。

 

1985年,为了发展中国数学事业,陈省身先生在其好友吴大任、胡国定的帮助下,回母校南开大学创办南开数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1986年,南开数学所设立理论物理研究室,聘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担任该室的首任主任。

 

南开数学所是陈省身继原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之后,亲自创办的第三个数学研究机构。二十年来,该所在陈省身的领导下,坚持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办所方针,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数学研究机构,成为中国数学自主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该所共有研究人员14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讲座教授2名,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3名。20058月,国家在南开大学投资建立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建筑省身楼落成。

 

2004123,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开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省身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终年93岁。他对整体微分几何的深远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被公认为“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先后获世界数学最高奖沃尔夫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及首届邵逸夫数学科学奖等多项荣誉。而他在中外留下的三大数学研究机构,却仍在守望着世界数学事业。

(转自南开新闻网,记者张国, 摄影翟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