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核心区内将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摘自《新京报》,廖卫华、张寒,《北京晚报》,丁肇文)

 

北京大学主校园内部将大规模拆迁(组图) 北京大学主校园内部将大规模拆迁(组图)

北京大学主校园图,拆迁部分在最北部      红圈标记的部分为此次拆迁的范围

 

北京大学未名湖以北的朗润园、镜春园和全斋区域内的平房将拆迁,拟新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这将是北大校园自建立以来核心区最大规模的拆迁行动,涉及数百拆迁户。

 

2006110,海淀区建设委员会发布海建拆字[2006]001号拆迁公示,公示称,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文件批准,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院内东至:围墙(北大科技园西路;南至):镜春路;西至:红湖东岸;北至:围墙(清华西路)范围内实施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建设。

 

北京大学目前在校内张贴的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工程建设情况说明称,根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关于“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立项的批复,以及北京市委规划意见书的批准,该中心建设地点在学校主校园内的朗润园、镜春园和全斋区域。按照中心建设工程规划,需要进行拆迁的范围是:朗润园、镜春园和全斋区域内的平房。此次拆迁将从213正式开始入户调查,至200719结束。拆迁后建成的“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工程作为国家重要人才引进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点工程。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据悉,该中心将由田刚教授领衔,邀请一批国际最优秀的数学家加盟,建立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使之成为国际重要的数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机构之一,中心的建设由“985工程二期和国家重点人才计划共同支持。

 

目前,北京大学已经为研究中心提供了临时办公场地,并在985工程二期优先安排经费用于先期学术活动和建设。中心的学术活动已经全面展开,近期开展的有:第八期北京大学特别数学讲座、统计与信息技术暑期学校、计算数学暑期学校和精品课程讲座等。这些学术活动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北大长江特聘讲座教授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鄂维南博士主持的计算数学暑期学校和精品课程讲座已开办了四年,已列入教育部精品课程。在暑期还举办了计算科学的大型国际会议,还特别支持了包括费尔兹奖获得者等50多名世界著名数学家来北大讲学和研究。

 

(摘自《新京报》,廖卫华、张寒,《北京晚报》,丁肇文)

 

相关链接:

 985工程”建设使我国名牌大学与世界一流的距离明显缩小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系列研究之七

(转自《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2003630

刘念才、刘莉、程莹、万腾腾,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摘要】近几年来,国家对若干所名牌大学进行重点建设,旨在加快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经过“985工程建设,这些名牌大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不少大学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和时间表。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体系中的位置如何,重点建设的效果又如何,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我们选择了若干项可以量化且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学术指标,对世界上的大学进行了学术排行。结果发现:经过“985工程建设,我国名牌大学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中的位置明显提前。但是,我国名牌大学代表原创性水平的学术指标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仍然巨大,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被引用率最高的教授、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很少且不稳定。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在于重大原创性成果和世界杰出教授等方面指标的快速提高。我们建议:尽快启动“985工程二期,加大对若干所名牌大学的支持力度。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应对知识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我国必须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近几年来,国家对若干所名牌大学进行重点建设,旨在加快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不少大学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和时间表。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体系中的位置如何,重点建设的效果又如何,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我们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以学术表现为基础的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指标体系,评价了我国名牌大学在世界大学体系中的相对位置和主要差距,分析了“985工程一期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推动作用,提出了我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议。

 

一、世界一流大学及其评价

 

世界一流大学,当然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科,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世界一流的生源和人才培养,世界一流的校长和管理水平,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战略,强大的财政实力和优良的基础设施等。此外,世界一流大学还应该有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但是,世界一流大学没有约定俗成的统一标准。必须认识到,世界一流大学在具有众多共性特征的同时,每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个性都是非常明显的。

 

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或评价指标可以有很多,有些是可以量化的,比如说发表的论文、获得的诺贝尔奖等,可以进行定量的国际比较乃至排名;再比如教师中部分指标可以定量比较。另外有一些无法定量比较,比如办学的理念、文化、模式、战略规划、管理制度等,只能进行定性比较分析,不可能量化排名。还有一些是根本无法比较的,例如一些人文学科,比如中国语言文学,中国自然是第一;再比如大学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一个很落后的小国只有一所大学,这所大学对这个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对自己国家的贡献肯定不比哈佛大学对美国的贡献小,但世界上不会有人认为它是世界一流大学,因为它对世界的影响很小。

 

为了分析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体系中的位置,找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差距,有必要对一些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指标进行量化比较和排行。值得注意的是,量化指标及其权重不同,一所大学在排行榜上的位置也将有所差异,容易引起争议。但是,一所真正一流的大学在各种指标体系下都会是一流的,其排名不会产生大的波动。我们认为:应该允许百家争鸣,鼓励各种评价与排行方法出台,经过大浪淘沙,形成一批适用于不同目的并得到广泛认可的评价体系和排行办法。

 

二、世界大学学术排行的指标体系及结果分析

 

1、 世界大学学术排行的指标体系

 

世界著名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代表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拥有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根据世界著名大学的上述特征,综合考虑国际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实力与水平关系(师均数)等因素,我们选择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折合数(简称Nobel)、各学科领域被引用率最高的教授数(简称HiCi)、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的论文折合数(简称N&S)、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简称SCI)、师均数等五项指标对世界大学的学术表现进行排行。具体指标说明和权重见表1

 

1、世界大学学术排行的指标及权重

  

Nobel

1911-2002年获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和经济学奖的折合数

20%

HiCi

1981-1999年各学科领域被引用率最高的教授数

20%

N&S

2000-2002年平均每年发表在NatureScience刊物上的论文折合数

20%

SCI

2002年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

20%

师均数

上述四项指标得分的师均数

20%

 

为了更客观地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表现,我们统计Nobel奖和N&S论文两项指标的数据时进行了处理。对不同年代、不同数量的分享者获得的Nobel奖及不同作者单位排序的N&S论文赋予不同的权重。各项指标的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见表2

 

在进行排行时,NobelHiCiN&SSCI、师均数等每项指标得分最高的大学为100分,其它大学按其与最高值的比例得分。师均数得分的计算办法:首先计算NobelHiCiN&SSCI四项指标得分之和,然后除以教师数,并使有教师数的大学的师均数得分之和与绝对数得分之和相等;本次排行中,只有美国和中国的大学计算了师均数,其它国家或地区采用绝对数。五项指标总得分最高的大学为100分,其它大学按其与最高值的比例得分。

 

2、世界大学学术指标数据的来源及统计方法

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

Nobel

http://www.nobel.se公布的获奖人获奖时所在单位统计。共享者权重为共同获奖人数的倒数。获奖人同时署名两个单位时,各计0.5。每回推十年权重递减10%,如2001-2010年的权重为100%1991-2000年的权重为90%1981-1990年的权重为80%1911-1920的权重为10%。最后计算1911年以来的Nobel折合数。

HiCi

http://www.isihighlycited.com公布的1981-1999年期间各学科被引用率最高的研究人员数统计。共分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21个学科领域(Category),每个学科领域约100人,共计2000余人。

N&S

http://isi5.isiknowledge.com网站检索统计获得。只检索研究论文,不检索评论或快讯等。对不同作者单位排序赋予不同的权重,第一作者单位的权重为100%,第二作者单位的权重为50%,第三作者单位的权重为25%,第四及以后作者单位的权重为10%。最后对近三年发表的NatureScience论文折合数进行平均。

SCI

http://isi5.isiknowledge.com网站检索获得。只检索研究论文,不检索评论或快讯等。论文数量包括被SCIESSCI收录的论文。

师均数

美国大学的教师数从http://www.usnews.com/usnews/edu/eduhome.htm获得。中国大学教师数主要为教育部公布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数。

 

2、 世界大学学术排行的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对全世界大学的学术表现进行排行。排行结果见附表至附表四,更详细的结果见http://ed.sjtu.edu.cn/ranking.htm

 

对各地区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中的地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与经济实力相对应,美洲(主要是美国)的大学具有明显的优势,占世界大学学术排行前50名的74%、前100名的61%。亚太地区的大学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前100名中比例很低,仅占8%,与美洲、欧洲的差距巨大,且仅有日本的大学一支独秀。

 

需要说明的是,学术排行的指标体系侧重科研成果,其中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成果的影响较大,而艺术和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较少,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成果的体现也不充分。因此,一些世界上著名的艺术、人文、社科类院校榜上无名或排名很后,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工科类大学排名偏后,而一些单科性医学院校排名明显偏前。

 

对亚太地区的大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表4),日本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占亚太地区学术排行百强大学的39.1%。澳大利亚居于第二位,占亚太地区学术排行百强大学的14.1%;我国(大陆)则居于第三位,占亚太地区学术排行百强大学的9.8%。其它较强的国家包括韩国、以色列、印度、新西兰、新加坡等。

 

3、各地区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前500名的大学统计

    

美洲

欧洲

亚太

非洲

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数及比例(/%)

37 (74%)

10 (20%)

3 (6%)

0 (0%)

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数及比例(/%)

61 (61%)

31 (31%)

8 (8%)

0 (0%)

世界排名前200的大学数及比例(/%)

102 (51%)

76 (38%)

22 (11%)

0 (0%)

世界排名前300的大学数及比例(/%)

142 (47%)

121 (40%)

36 (12%)

1 (0.3%)

世界排名前500的大学数及比例(/%)

192 (38%)

212 (42%)

92 (18%)

4 (0.8%)

      

欧洲学术排行百强大学的分布较为分散,具体见表5。英国占23.2%,德国占20.2%,法国、荷兰、瑞典、意大利、瑞士等国的比例也都在6%以上。

   

4、亚太地区学术排行百强的大学统计

国家或地区

处在前49名的大学

处在前92名的大学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18

36.7

36

39.1

澳大利亚

9

18.4

13

14.1

中国-大陆

5

10.2

9

9.8

 

4

8.2

8

8.7

以色列

5

10.2

6

6.5

中国-香港

4

8.2

5

5.4

中国-台湾

1

2.0

5

5.4

 

1

2.0

3

3.3

新西兰

1

2.0

3

3.3

新加坡

1

2.0

2

2.2

土耳其

0

0.0

2

2.2

 

5、欧洲学术排行百强的大学统计

   

处在前52名的大学

处在前99名的大学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16

30.8

23

23.2

 

10

19.2

20

20.2

 

5

9.6

9

9.1

 

4

7.7

9

9.1

 

4

7.7

8

8.1

意大利

2

3.8

8

8.1

 

3

5.8

6

6.1

比利时

2

3.8

4

4.0

 

2

3.8

3

3.0

 

1

1.9

2

2.0

奥地利

1

1.9

2

2.0

西班牙

0

0.0

2

2.0

 

1

1.9

1

1.0

俄罗斯

1

1.9

1

1.0

匈牙利

0

0.0

1

1.0

 

与亚太地区和欧洲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表6),美洲学术排行百强大学几乎全部集中在美国(占91.1%)和加拿大(占6.9%)。

 

6、美洲学术排行百强的大学统计

   

处在前50名的大学

处在前102名的大学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47

94

93

91.1

加拿大

3

6

7

6.9

  西

0

0

1

1.0

墨西哥

0

0

1

1.0

 

三、我国名牌大学的学术排行情况及学术指标分析

 

1、 部分我国名牌大学的学术排行情况

 

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中的位置不高。但是,为了进行纵向的量化比较,我们用同样的排行方法对世界大学1999年(我国“985工程建设前)的学术表现进行了排行。部分我国名牌大学2003年和2000年的学术排行情况比较见表7

 

7、部分我国名牌大学2003年和2000年的学术排行情况

   

2003年世界排名

2000年世界排名

 

清华大学

201-250

351-400

 

北京大学

251-300

351-400

教师数量相对较大,师均得分相对较少

复旦大学

301-350

451-500

 

浙江大学

351-400

451-500

 

    注:2000年世界大学学术排行办法同2003年排行。但Nobel奖数为1901-1999年的折合数,N&S论文数为1997-1999年的平均折合数,SCI1999年数据。

 

可以看出,经过“985工程建设,我国名牌大学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中的位置明显提高。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从“985工程建设前的351-400名分别前进到“985工程建设后的201-250名和251-300名之间,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从“985工程建设前的451-500名分别前进到“985工程建设后的301-350名和351-400名之间。

 

2、 部分我国名牌大学的学术指标分析

 

虽然“985工程建设使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中的位置明显提前,但这主要是由于SCI论文指标的大幅度提高所致,代表原创性水平的指标改善并不明显。

 

8列出了处于不同位置的世界大学的学术指标。可以看出,处于世界大学学术排行前100名的大学,代表原创性水平的学术指标具有突出的优势,她们有Nobel奖获得者、有数名至数十名被引用率最高的教授、每年发表数篇至数十篇N&S论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处于世界大学学术排行200-500名的大学,代表原创性水平的学术指标数据很低,她们没有Nobel奖获得者、被引用率最高的教授和每年发表的N&S论文也很少。世界大学的学术指标分析详见表9

 

8、世界大学的学术指标及平均偏差

  

Nobel()

HiCi()

N&S()

SCI()

世界1-10名大学平均

5.4±1.7

44.4±16.6

36.6±12.7

3700±990

世界41-50名大学平均

0.5±0.2

10.1±4.7

7.6±1.8

2010±400

世界91-100名大学平均

0.2±0.2

5.4±3.0

3.6±1.3

1780±300

世界181-200名大学平均

0.03

2.1±1.3

2.2±0.8

1210±360

世界271-300名大学平均

0.00

0.9±0.6

1.3±0.6

920±330

世界361-400名大学平均

0.01

0.5±0.5

0.5±0.4

650±200

世界451-500名大学平均

0.00

0.2

0.3±0.3

520±140

注:Nobel 奖数为1911-2002年的折合数、HiCi 1981-1999年各学科被引用最高的人数,N&S论文数为2000-2002年的年均折合数,SCI论文数为2002SCIESSCI收录的论文数。

 

9、世界大学的学术指标分析

  

世界1-10名的大学

获得过多项诺贝尔奖,有数十个被引用率最高的教授,每年发表数十篇N&S论文

世界41-50名的大学

一般获得过诺贝尔奖,有10个左右被引用率最高的教授,每年发表近十篇N&S论文

世界91-100名的大学

多数获得过诺贝尔奖,有5个左右被引用率最高的教授,每年发表数篇N&S论文

世界181-200名的大学

个别获得过诺贝尔奖,有2个左右被引用率最高的教授,每年发表2.2篇左右N&S论文,一般每年发表千篇以上SCI论文

世界271-300名的大学

一般有被引用率最高的教授,每年发表1.3篇左右N&S论文,每年发表千篇左右SCI论文

世界361-400名的大学

部分有被引用率最高的教授,每年发表0.5篇左右N&S论文,每年发表数百篇SCI论文

世界451-500名的大学

个别有被引用率最高的教授,每年发表0.3篇左右N&S论文,每年发表数百篇SCI论文

注:Nobel奖数为1911-2002年的折合数、HiCi1981-1999年各学科被引用最高的人数,N&S论文数为2000-2002年的年均折合数,SCI论文数为2002SCIESSCI收录的论文数。

 

部分我国名牌大学(大陆,下同)的学术指标见表10。可以看出,我国名牌大学的SCI论文数量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SCI论文数量已经与世界大学学术排行50-100名的大学相当。但是,我国名牌大学代表原创性水平的学术指标差距巨大,没有Nobel奖获得者、也没有被引用率最高的教授、每年发表的N&S论文很少且不稳定。

 

与亚太地区的著名大学相比(表11),我国名牌大学代表原创性水平的学术指标差距也非常大。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都有Nobel奖获得者和较多被引用率最高的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我国的香港科技大学都有被引用率最高的教授,汉城国立大学每年都稳定地发表N&S论文。

 

10、部分我国名牌大学的学术指标

   

(200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Nobel

()

HiCi

()

N&S

()

SCI

()

专任教师

(人)

清华大学(世界201-250)

0

0

0.92

2270

1561

北京大学(世界251-300)

0

0

1.00

1940

2590

复旦大学(世界301-350)

0

0

0.70

1020

1102

浙江大学(世界351-400)

0

0

0.03

1450

2290

注:Nobel奖数为1911-2002年的折合数、HiCi1981-1999年各学科被引用最高的人数,N&S论文数为2000-2002年的年均折合数,SCI论文数为2002SCIESSCI收录的论文数。专任教师数是指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数量。

 

11、部分亚太地区著名大学的学术指标

大学(200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Nobel()

HiCi()

N&S()

SCI()

东京大学(世界第19)

0.33

5

22.6

6470

京都大学(世界第30)

0.60

7

10.5

4450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世界第50)

0.20

19

5.4

1410

新加坡国立大学(世界102-151)

0

2

1.6

2360

汉城国立大学(世界152-200)

0

0

2.0

2860

香港科技大学(世界152-200)

0

1

1.3

870

注:Nobel奖数为1911-2002年的折合数、HiCi1981-1999年各学科被引用最高的人数,N&S论文数为2000-2002年的年均折合数,SCI论文数为2002SCIESSCI收录的论文数。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在于重大原创性成果和世界杰出教授等方面的快速提高。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已经过了数量积累的阶段,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大师的产生上。其它若干所名牌大学在继续进行数量积累的同时,也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术质量和原创性水平上。

 

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借鉴

 

1、 与经济同步发展

 

世界一流大学的转移与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密切相关。19世纪,世界一流大学大都在西欧,尤其是英国和德国。20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中心转移到美国,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心也随之转移。20世纪前期,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主要集中在东部,随着西部经济的繁荣发展,20世纪后期转向西部。

 

20世纪晚期至今,亚洲尤其是东亚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世界一流大学走向东亚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的一些大学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韩国的大学也正在崛起。

 

2、 分类管理,重点投入

 

实行分类管理是行之有效的宏观管理模式。美国加州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州内的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加州大学系统)、教学研究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系统)和教学型大学(社区学院),各自的功能定位明确,特色鲜明。明确的定位避免了大学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加州大学系统的大多数大学进入了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英国政府有感于本国大学在世界上地位的衰退,决定重点支持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缩小科研经费拨款范围,只支持在科研评估(RAE)中得优秀的大学,从而加大对名牌大学和学科的支持力度。

 

日本政府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已经明确要集中资源重点建设30所研究型大学,使她们尽快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五、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议

 

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985工程一期建设使我国名牌大学在世界大学体系中的位置明显提前。为加快建设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建议:

1、尽快启动“985工程二期,加大对若干所名牌大学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若干所名牌大学的投入强度。

 

2、在重点建设的若干所名牌大学中进行管理改革试点,在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招聘外籍教授和院长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同时加强评估和监督。

 

3、鼓励重点建设的若干所名牌大学处理好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大师的产生,提高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

 

附表一、亚太地区大学学术排行百强名单

亚太排名

     

(排名相同的大学按字母顺序排序)

 

世界排名

1

Tokyo Univ

Japan

19

2

Kyoto Univ 

Japan

30

3

Australian Natl Univ

Australia

50

4

Osaka Univ 

Japan

53

5

Tohoku Univ 

Japan

64

6

Nagoya Univ

Japan

68

7

Univ Melbourne

Australia

92

8

Hebrew Univ Jerusalem

Israel

94

9-17

Hokkaido Univ 

Japan

102-151

9-17

Kyushu Univ 

Japan

102-151

9-17

Natl Univ Singapore

Singapore

102-151

9-17

Tel Aviv Univ

Israel

102-151

9-17

Tokyo Inst Tech

Japan

102-151

9-17

Tsukuba Univ

Japan

102-151

9-17

Univ Queensland

Australia

102-151

9-17

Univ Sydney

Australia

102-151

9-17

Weizmann Inst Sci

Israel

102-151

18-22

Monash Univ

Australia

152-200

18-22

Natl Taiwan Univ

China-tw

152-200

18-22

Seoul Natl Univ

South Korea

152-200

18-22

Univ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152-200

18-22

Univ We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

152-200

23-26

Kobe Univ

Japan

201-250

23-26

Tsing Hua Univ

China

201-250

23-26

Univ Adelaide

Australia

201-250

23-26

Univ Auckland

New Zealand

201-250

27-36

Hiroshima Univ 

Japan

251-300

27-36

Hong Kong Univ Sci & Tech

China-hk

251-300

27-36

Indian Inst Sci

India

251-300

27-36

Keio Univ

Japan

251-300

27-36

Niigata Univ 

Japan

251-300

27-36

Okayama Univ 

Japan

251-300

27-36

Peking Univ

China

251-300

27-36

Technion Israel Inst Tech

Israel

251-300

27-36

Univ Hong Kong

China-hk

251-300

27-36

Yonsei Univ

South Korea

251-300

37-49

Ben Gurion Univ Negev

Israel

301-350

37-49

Chiba Univ 

Japan

301-350

37-49

Chinese Univ Hong Kong

China-hk

301-350

37-49

City Univ Hong Kong

China-hk

301-350

37-49

Fudan Univ

China

301-350

37-49

Korea Advanced Inst Sci & Tech

South Korea

301-350

37-49

Macquarie Univ

Australia

301-350

37-49

Nanjing Univ

China

301-350

37-49

Pohang Univ Sci & Tech

South Korea

301-350

37-49

Tokyo Metropolitan Univ 

Japan

301-350

37-49

Univ Sci & Tech China

China

301-350

37-49

Univ Tokushima

Japan

301-350

37-49

Waseda Univ

Japan

301-350

50-62

Gunma Univ

Japan

351-400

50-62

Juntendo Univ

Japan

351-400

50-62

Kanazawa Univ

Japan

351-400

50-62

Massey Univ

New Zealand

351-400

50-62

Nanyang Tech Univ

Singapore

351-400

50-62

Natl Cheng Kung Univ

China-tw

351-400

50-62

Osaka City Univ

Japan

351-400

50-62

Shinshu Univ

Japan

351-400

50-62

Univ Newcastle

Australia

351-400

50-62

Univ Otago

New Zealand

351-400

50-62

Univ Tasmania

Australia

351-400

50-62

Yamaguchi Univ

Japan

351-400

50-62

Zhejiang Univ

China

351-400

63-77

Bar Ilan Univ

Israel

401-450

63-77

Ehime Univ

Japan

401-450

63-77

Gifu Univ

Japan

401-450

63-77

Graduate Univ for Advanced Studies

Japan

401-450

63-77

Hanyang Univ

South Korea

401-450

63-77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

China-hk

401-450

63-77

James Cook Univ North Queensland

Australia

401-450

63-77

Korea Univ

South Korea

401-450

63-77

Kumamoto Univ

Japan

401-450

63-77

Kyungpook Natl Univ 

South Korea

401-450

63-77

La Trobe Univ

Australia

401-450

63-77

Natl Tsing Hua Univ

China-tw

401-450

63-77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China

401-450

63-77

Sung Kyun Kwan Univ 

South Korea

401-450

63-77

Tokyo Med & Dent Univ

Japan

401-450

78-92

Hacettepe Univ 

Turkey

451-500

78-92

Indian Inst Tech - Delhi

India

451-500

78-92

Indian Inst Tech - Kharagpur

India

451-500

78-92

Jichi Med Sch

Japan

451-500

78-92

Jilin Univ

China

451-500

78-92

Kagoshima Univ

Japan

451-500

78-92

Kinki Univ

Japan

451-500

78-92

Mie Univ

Japan

451-500

78-92

Nara Inst Sci & Tech

Japan

451-500

78-92

Natl Chiao Tung Univ

China-tw

451-500

78-92

Natl Sun Yat Sen Univ

China-tw

451-500

78-92

Sci Univ Tokyo

Japan

451-500

78-92

Shandong Univ

China

451-500

78-92

Tokyo Univ Agr & Tech

Japan

451-500

78-92

Univ Istanbul 

Turkey

451-500

(转自《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2003630

刘念才、刘莉、程莹、万腾腾,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