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投200多亿 科技投入将倾向基础研究

实施15个超亿元的重大研究计划

转自《人民日报》,赵亚辉)

 

本报北京2006316讯 在今天举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人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大幅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今后5年的投入总量将超过200亿元,比十五期间的105亿元多出近一倍。

 

  据介绍,为了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宽松环境,充分发挥科学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继续强化支持自由申请项目,根据我国基础研究队伍发展状况,适度扩大规模,稳步提高强度。十一五期间,项目资助规模控制在每年1万项左右。资助选择中,将加大对探索性较强、风险性较大的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

 

  今后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充分发挥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的导向和带动作用,以关键科学问题带动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实质性交叉,组织实施跨学科、跨领域协作研究,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和重要方向实现突破。安排重点项目1800项左右,平均资助强度达到2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资助规模控制在30项左右,平均资助强度达到1000万元以上;安排实施15个重大研究计划,每个预算额度为1亿―2亿元。

 

  同时,将加大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开辟多种渠道吸引留学人员和海外学者以多种形式为我国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的发展贡献才智,积极吸引国外科学家来华从事研究工作。将安排专项资金,资助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100人、海外及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约400人。

 

针对若干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可能成为我国未来技术发展瓶颈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十一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遴选了量子调控、科学与工程计算、生命重要活动的定量与整合研究、纳米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等13个综合交叉的优先发展领域,将加大资助力度,以多种方式促进这些领域整体能力的提升和关键问题的突破。

 

据介绍,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受理1400个单位各类项目申请55000余份,批准资助各类项目11151项,安排年度资助经费35亿元。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安排资助计划38亿至40亿元。

转自《人民日报》,赵亚辉)

 

相关链接:繁荣基础研究 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转自《科学时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陈宜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国十一五发展应当坚持的六个必须原则之一,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全国科技大会确定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对推动自主创新、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作出了战略部署。

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作出了走创新型国家道路的战略抉择。自主创新正在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我国的发展迈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的重要机构,必须深刻理解中央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筹划未来,为全面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一、基础研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 

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基础研究。《规划纲要》全面阐述了基础研究的内涵和重要战略地位。基础研究以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是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温家宝同志强调,基础研究是技术发明的先导、是应用开发的源泉,加强基础研究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是在国家发展和科技工作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基础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指标。基础研究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全面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次的创新过程都必然包含对各类科学和技术中基础性、前瞻性科学问题的研究。从基本使命出发,基础研究对原始创新责无旁贷;集成创新需要多学科领域综合交叉研究与对系统集成规律的认识;一个国家能否有效地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本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密切相关,而再创新则必须基于对引进技术中科学问题的深化认识,也离不开基础研究。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是持续自主创新的保障。离开了雄厚的基础研究储备,自主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基础研究既服务于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也服务于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

科学基金必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当今世界,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基金组织,在推动和协调本国科学研究发展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曾经和正在对繁荣各国基础研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矢志追求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实施科学基金制,是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产物,是瞄准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重大举措。回顾过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0年来,科学基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科学家的共同参与下,开展了成功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力推动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展望未来,科学基金应当也能够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求,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出发,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二、深刻认识现代基础研究发展的规律

深刻认识现代基础研究发展规律,是做好基础研究资助工作的前提。把握和遵循基础研究发展规律,结合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实践制定有效的政策,是科学基金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现代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和我国基础研究工作的现状来看,以下几个特点需要重点关注和准确把握。

其一,双力驱动是现代基础研究的基本特征。基础研究所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科学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来源,其发展受双力驱动,既有来自科学系统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部需求动力,也有来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动力。从科学研究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凝炼科学问题从而推动科学发展的事例均屡见不鲜。希尔伯特在1900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23个数学难题,指引了数学一个世纪的发展,而晶体管恰恰是为解决真空三极管效率低下问题而发明的。从上个世纪开始,开展基础研究的目的,已逐步从单纯满足科学家深化对自然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兴趣,转向更加注重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力竞争的需要。从科学基金资助实际情况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基础研究的推动力已经大大超过单纯的科学自身发展的吸引力,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将基础研究区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正确认识双力驱动,应克服将基础研究等同于基础科学甚至是基础学科研究的误区。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科学,是对自然科学门类的划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是对研究活动属性的划分。任何门类科学都包括这些属性的研究。《规划纲要》指出,基础研究不仅包括面向学科发展(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和科学前沿的研究,也包括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因此,在基础研究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双力驱动的实质和内涵,防止将两种动力因素割裂开来,以更好地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

 

其二,自由探索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根本途径。真正解决两个驱动力和三个层次自主创新提出的科学问题,都需要依靠科学家自由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现有的知识和技术,难以预测在什么时候,在哪些具体领域,出现什么具体的突破,而更需要依靠科学家对科学前沿的敏感性进行自由探索。从科学史来看,正是科学家内在的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催生了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在不可预见、难以琢磨的科学机遇面前,科学假说往往是科学家探索求知的重要形式,而假说的提出往往是不带偏见、绝少束缚的。伦琴对传统实验加以部分改进,通过自由无碍的探索,找到了偶然中的必然,在1895年发现了X射线。在科学发展史上,保护自由探索催生创新成果的例子屡见不鲜。1978年和1983年,贝尔实验室两度尊重朱棣文关于电子偶素激光冷却捕获原子的实验方向选择(几年前该方向曾因屡遭失败而被终止),批准他的研究,最终诞生了创新的成果。

 

鼓励自由探索,应克服将自由探索视同自由选题的误区。前者是科学家发挥敏感性和探索精神的科学研究过程,后者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题方式。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已成为基础研究主要导向的今天,鼓励自由探索就是要毫无保留地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无论是自下而上的选题,还是自上而下的命题,真正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都必须保障和依靠科学家的自由探索。

 

其三,学科均衡协调发展是实现重点跨越的科学基础。现代科学研究领域不断细分和融合,许多学科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在各门科学之间,发生了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的交叉,并由此产生了新的科学前沿和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学科均衡协调发展是实现学科交叉的基础,也是实现重点跨越的重要条件。建设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是实现交叉与融合、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前提。同时,学科也是培育科技人才的基础,科技工作者要实现自主创新与突破,不仅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而且要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

 

促进学科发展,应克服对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的片面理解。该方针主要是针对重点领域部署而言的,而不是针对学科发展的。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科间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不断增强。如果各学科不能均衡发展,个别弱势学科或落后学科就可能制约科技的整体发展,影响对复杂对象的深入研究,影响对科学规律整体认识的深化,这就类似木桶效应。因此,基础研究的学科发展布局更需要全面考虑。

 

其四,营造宽松环境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基础研究具有厚积薄发、探索性强、进展难以预测等特点,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科学家的创造精神,让他们潜心研究、长期积累从而实现自主创新,必须宽容失败、防止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当前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往往片面强调基础研究的物化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缺乏对基础研究厚积薄发特点的深刻认识,片面追求简单量化的科研政绩而忽视营造有利于科学家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这些做法加剧了学风浮躁的蔓延,可能从根本上导致科研资源的浪费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下降。这些做法的思想根源在于不尊重科学。因此,我们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破除那些违背科学规律、束缚创新思想的体制性障碍和其他制约因素,努力构建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宽松和谐环境,使科学基金资助工作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保护科学家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的科学敏感,引导科学家发扬板凳须坐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勇攀科学高峰。

 

营造宽松环境,应克服科学研究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认识误区。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不可预测性,先定的百分之百的成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当然,自由探索也意味着失败不可避免。科学巨子汤姆逊曾说,我坚持奋战五十余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科学探索的失败并不全是坏事,很多失败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教训,为成功作了铺垫。正如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所说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做出的。因此,宽容失败是催生创新成果的温床。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成功、惧怕失败,就必然导致科学家思想保守、避难求易,心浮气躁之风还会蔓延开来。

 

三、立足科学发展,全面筹划未来

 

十一五是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发展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机遇期,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认真筹划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

 

(一)立足科学发展,加强统筹规划。

 

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战略定位,加强统筹部署,贯彻工作方针,切实发挥科学基金对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作用。

 

准确把握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支持基础研究即支持来自科学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双力驱动的基础研究,这是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支撑的必然要求。自由探索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根本途径,坚持自由探索就是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家自由探索的宽松环境。发挥导向作用就是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战略引导。

 

加强科学基金统筹,就是要统筹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发展需求,既要支持以科学自身发展需要为动力的研究,也要支持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为动力的研究;统筹全面布局与重点部署,既要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又要结合我国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统筹项目支持、人才培养和科研环境建设,加强项目支持,突出科技人才培养,推进科研环境建设;统筹继承完善与改革发展,弘扬科学基金优良传统,完善资助格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拓展科学基金制的功能;统筹争取财政投入和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继续争取加大中央财政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

 

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要努力贯彻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尊重科学是科学基金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即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尊重科学规律,保护科学家的创造精神;发扬民主是履行管理职能的基本保证,即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提倡竞争是科学基金择优支持的重要保障,即完善平等竞争机制,鼓励科学家敢为天下先;促进合作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即倡导合作精神,支持合作研究,促进战略协作;激励创新是科学基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即建设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激励创新思想,培育创新人才;引领未来是基础研究的重要使命,即把握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切实发挥基础研究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二)明确发展目标,加强战略部署。

    
科学基金十一五期间总体发展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着力营造有利于源头创新的良好环境,积极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科学家和进入国际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在若干重要领域取得突破,为繁荣科学事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这一目标,以完善科学基金制为保障,着眼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是在深刻理解科学基金战略定位和工作方针的基础上,立足科学基金发展实际、落实《规划纲要》总体目标和方针而提出的。

 

为实施上述目标,十一五期间将实施四项战略:一是源头创新战略。把握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完善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加强关键科学领域的前瞻性部署,培育原始创新,促进集成创新,构筑支撑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知识平台。二是科技人才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凝聚国内外人才资源,完善科学基金人才培养资助体系,促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三是创新环境战略。积极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家其他科技管理部门和企业的战略协作,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促进科学普及,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四是卓越管理战略。完善科学基金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发挥项目依托单位的作用,全面提高科学基金管理能力,保障科学基金使用效益。

    
(三)突出发展重点,落实主要任务。

 

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一是着力实施源头创新、科技人才和创新环境战略,培育创新成果,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基础研究发展环境。二是持续加强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引导科学家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创新研究,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是瞄准重大科学前沿和国家重要战略需求,应对未来挑战,对一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优先发展领域作出前瞻性部署。

 

(四)完善配套政策,提供条件保障。

 

确保落实规划战略部署,实现发展目标,科学基金将着力实施卓越管理战略,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发展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不断提高科学基金管理的整体水平。在总结十五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将着力完善争取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管理、改进评审机制、加强成果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规范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工作、建设创新文化等八项保障措施。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用好战略机遇期,不断发挥科学基金制的优势,奋力开创科学基金工作的崭新局面,引导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自主创新的伟大实践,共建创新型国家的美好未来。

(转自《科学时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陈宜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