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徐光启暨《几何原本》翻译出版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转自意中国际)

 

徐光启与利窦合译《几何原本》的青铜雕塑118落户光启公园

 

Ricci and Xu

徐光启与利玛窦(来源:Kircher's China Illustrata (1667)

 

2007年是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的世界数学名著《几何原本》中文版出版400周年。117徐光启《几何原本》中文译本出版400周年纪念会暨计算生物学中的异同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来自德、法、英、意、日、韩、美、中等国,涵盖数学、天文、农业、社会学等研究领域的近30位科学家齐聚上海,由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The Culture Office of the Consulate General of Italy in Shanghai)协办纪念徐光启暨徐光启雕塑落成揭幕仪式于118(周四)上午845在光启公园(南丹路17号)举行。

 

    《几何原本》由公元前300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著,是至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世界数学名著。400年前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的出版,是我国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该译本首次确定了研究图形的这一学科中文名称为几何,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等中文译名,流传至今,且传播至日本等国,影响深远。

 

徐光启和利玛窦、熊三拔的后裔在上海相聚,是徐汇区政府、新民晚报等主办的纪念徐光启、利玛翻译《几何原本》400周年系列活动中一个令人期待的亮点。半年多前,徐汇区文化局负责人向上海荣文化商务咨询公司的尹荣提起,是否能请这3位的后裔在上海一聚?先生说,意大利驻沪领事馆文化处处长倪波路就是熊三拔的后人,和他是朋友。利玛窦的后人与倪波路在意大利的住处仅30分钟车程,两人常来往。就这样,促成了此次跨越400年的相聚。

 

徐光启后裔徐承熙  父亲把家谱和光启墓捐给了国家

先人: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明代科学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有《农政全书》《崇祯历书》《几何原本》等著译。

 

后裔:徐承熙是徐光启第十三代后人,今年57岁,目前在一家公司担任行政管理工作。

 

真的很意外,也很期待再续400年前的那段缘分!这也算得上中意文化交流的又一段佳话了。作为徐光启第三个孙子的后裔,徐承熙说,自己从小就常常听父亲讲先人的故事。徐光启留下的大部分财产都交由第三个孙子的这一脉继承,包括徐光启墓地和现在光启公园这片土地,以及数本厚厚的家谱、60多张徐光启及家人的画像,还有字画和文房四宝等等。

 

好些祖宗留下的宝贝,到父亲这一辈还保存完好。上世纪50年代,思虑再三后,徐承熙的父亲决定把徐光启墓捐献给国家。为此,徐家家族开过讨论会。对于捐献一事,族里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徐光启墓和家谱可都是我们徐家的宝贵财产!尽管不舍,但徐承熙的父亲说,这不仅是他们家族的财产,更是属于国家的珍贵文物。父亲一次次地说服家人,不论从维护修缮的条件还是最终显现它的历史及文物价值,捐献给国家都是明智之举。

 

徐承熙还记得,当时家里一个房间存放着63幅徐光启及他的儿孙等人的画像。印象最深的是徐光启各个年龄段的画像,他神采飞扬,身着不同官职的官袍。

 

徐承熙的父亲是位中学历史老师,小时候常给儿子讲一些徐光启的轶事。其中一件事令徐承熙记忆犹新:徐光启幼时家庭经济拮据,但父母为了让这个独生子日后能够金榜题名,想尽办法供他读书。但命运似乎总是在捉弄他,徐光启从20岁开始考举人,屡试不第,这使他一度产生了淡漠功名的念头。

 

35岁那年应试时,机遇总算来了。据说,他的考卷一开始被阅卷人扔在一边,注定要名落孙山。但就在放榜的前两天,学问渊博的典试人焦竑看了选出来的试卷都不满意,就从落榜的卷子里抽了几张,其中有一张正是徐光启的考卷。焦竑起先击节叹赏,竟而拍案叫绝:此名士大儒无疑也!于是,把徐光启拔为此次考试的第一名举人。

 

发榜那天,忐忑不安的徐光启是从最后一名往上看的,看了10个还没有自己的名字,屡战屡败的他心里仅剩的希望在一点点熄灭。就在他转身要走的当口,有人高声报出第一名举人名字徐光启,他半天都没回过神来。他的那篇应考文章,直至清代还被编入《读墨简练百篇》中,为全国文人传诵。

 

徐光启的后代大多是文人,教师、医生特别多。徐家后人大多居住在老城厢的桑园街。

 

利玛后裔利奇  打算拍利玛窦和中国文化的纪录片

 

先人: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利玛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钻研中国典籍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后裔:利奇,利玛家乡玛切拉塔大学利玛研究中心的教授,艺术家、摄影家。

 

虽然从未来过中国,65岁的利奇教授说,他和家人就像先祖利玛一样,与遥远的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父亲与意大利一位著名的东方学者是好朋友,这位朋友在上世纪为中意两国的文化交流做了很多事,对父亲的影响很大。年轻时的利奇对利玛窦怀有很强烈的好奇,父亲常常告诉他先人远涉重洋去东方的艰辛与传奇。1969年,利奇到罗马学习摄影和美术,机缘巧合,他认识了意中协会会长,开始和协会有了频繁的接触。

 

1976年,回到家乡玛切拉塔的利奇很快加入意中协会,开始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利奇告诉记者,利玛窦曾在家乡就读的耶稣会学校的校舍,在18世纪变成了图书馆,利奇的父亲担任图书馆馆长达25年。利奇在那里度过了童年时光。现在家里还有古时候利玛画像的复印件,我们小心翼翼地保存着。

 

由于传教士不能结婚,所以利玛窦和熊三拔没有直系后代,现在的后代是家族的后裔。一直到18世纪,政府费尽周折才从家乡的人物志里确认我们是利玛窦的后裔。利奇说。

 

让利奇惊喜的是,在中国居然有这么多学者在研究和关心利玛窦和徐光启的那段历史。亲自踏上先人曾经留下过足迹的土地的梦想,终于能够实现了!我期待着和中国学者们交流。

 

利奇打算拍一部关于利玛窦对家乡及中国文化影响的纪录片。而在重拾400年前友谊的那天,利奇还要送给徐光启后裔徐承熙本利玛窦用中文写的著作《交友论》。这本谈论友情的书是我们3位后人再续缘分的纪念。

 

熊三拔后裔倪波路  爱听昆曲,喜欢白娘子

 

 

倪波路是熊三拔的后裔

 

先人:熊三拔,意大利传教士,研究西方水利科学的行家。1606年来华,同年到北京协助利玛工作。1611年,在修订过《几何原本》前六卷之后,徐光启曾请教熊三拔作《简平仪说》。熊三拔在中国传教约15年,共留下《泰西水法》《简平仪说》《表度说》《中国俗礼简评》和《陆若汉神父著述注解》5本书,以及一些关于教义和传教经历的信札等。

 

后裔:倪波路,外交官,目前担任意大利驻沪领事馆文化处处长。

 

出身意大利望族Sabbatini的这位外交官,似乎更愿意向记者展示他的中国名字:倪波路。虽然从意大利到上海上任才半年多,但倪波路说他早在1985年就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派到中国,在北京整整呆了3年。

 

我年轻时便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到祖先游历过的地方工作是我的使命。他从那时开始学习中文,亲近中国文化。当时的课本里有昆曲白娘子传的剧本,这个剧本让我深深爱上了昆曲,也喜欢上了白娘子。

 

倪波路说,白娘子传让他想起一位意大利现代剧作家的话:事实和表面是不一样的。白娘子看似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其实是条蛇,她怀有的对人类的爱情,就是一个希望。他说中国古代传说和意大利现代艺术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倪波路精通绘画、音乐、书法以及各国语言,当然,他还是个中国通,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他刚到上海找房子的小插曲令他对这个国度又多了一份温暖的记忆。

 

当时,为了在上海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安家,倪波路奔波了两个多月都没头绪,他不喜欢洋房别墅,更愿意和普通中国人为邻,接触老百姓的寻常生活,了解中国文化。但合适的房子始终没找到。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一位老太太恰巧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他的专访,知道他正在为房子发愁。于是老人主动打电话给他,约他来看房子。倪波路和这幢位于愚园路的新式里弄房子简直是一见钟情,当即就决定租下来。

 

我将会有一份惊喜带到期待已久的聚会上。倪波路告诉记者,他的礼物是展示熊三拔曾经读过的意大利古代诗人彼得格拉的诗集。听着数百年前悠扬的古曲,翻翻泛黄的古诗集,时光仿佛倒流,那会是怎样的愉悦之情!倪波路已然陶醉其中了。他还有个打算,三位后裔联合出版一本介绍徐、利和熊三家族历史的书籍,以此追忆祖先,传承他们的精神。

 

徐家汇,原是法华肇嘉浜两条河流的汇合处。明末,徐光启在此建立农庄开展农业实验。他逝世后,部分后裔居于此,徐家汇因此得名。

 

400年前,徐光启与意大利学者、传教士利玛合作翻译出版世界数学名著《几何原本》的前六卷,这门研究点、线、角等图形的学科从此得名几何。徐光启被视作我国系统学习西方科学、与西方科学家交流的第一人,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

 

徐光启在数学、天文、历法、测量、农业和水利等领域有怎样的贡献?他的学术成就,对于近代和当代中国科学界有何影响?在徐光启《几何原本》中文译本出版400周年之际,市科协、徐汇区科协、徐汇区文化局和本报联合举办第44期新民科学咖啡馆,将于下周一晚特邀上海交大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和复旦大学哲学系李天纲教授,和市民一起评说徐光启的学术成就和缘起徐家汇的科学传播史。

 

美国《科学》相关报导:News of the Week

HISTORY OF SCIENCE: Scientists Fete China's Supreme Polymath

Richard Stone Science 2 November 2007: Vol. 318. no. 5851, p. 733

SHANGHAI--Last month, scientists met here to commemorate the 400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six volumes of Euclid's Elements in Chinese and to explore the remarkable legacy of their translator, Xu Guang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