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评出2007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来源:科技日报,高博、张佳星、管晶晶)

 

由科技日报社组织,部分院士、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参与评选的“2007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20071228揭晓。

    2007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是: 1、我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机歼-10亮相。2、“十一五”将建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动车组飞驰大江南北,引领铁路第六次大提速。4、我国探明冀东南堡10亿吨大油田。5、巨型似鸟恐龙化石现身内蒙古。6、黑龙江省首次发现两个人类新基因。7、我科学家成功破译黄种人生命密码。8、十七大报告纵论自主创新。9、嫦娥一号发回月球照片。10、我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支线客机下线。

  1 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机歼-10列装部队

    从上世纪就开始研制和试飞的歼-10战机,公开之前,有关它的“揭秘”已在网络上沸沸扬扬了好几年。“千呼万唤始出来”,今年15日,歼-10战斗机正式亮相,列装部队。它由中国航自行研制,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

    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足以说明,拥有制空权,才能主导战场。有力的作战体系需要先进的战斗机;而自主研发先进战斗机是维护制空权,保证大国安全的必要举措。歼-10的成功,使我国成为第四个能同时自主研发先进战斗机、发动机和导弹的国家。

    上世纪80年代,相关部门提出要造一架适用21世纪的先进战机,但其所需的人力物力远远超出当时的国力所限。1982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听了汇报后,提出投资5个亿,要搞一个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

    1986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文件,批准歼-10立项研制,代号为十号工程。当时,国外先进的第三代战机开始装备并应用实战,而我国航空工业基础差、人才断层明显,军用战机落后国外先进水平不止一个20年,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科研人员们克服困难,数十年如一日,投入到适应跨世纪作战环境的新型战机的研制中,把1986年的一张草图,变成了印有八一军徽、叱咤纵横的现役机。有专业人士 评价说,歼-10和它附带的发动机、导弹武器系统,令我们拥有了完全自主研制先进战机的能力,这是巨大的突破,它的技术水准也大大缩短了我们和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

    2 又有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投资60多亿元启动建设12项大科学装置,包括散裂中子源、强磁场实验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低频电磁探测网、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等。

    我国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运行情况总体良好,提高了我国在相关基础研究前沿领域的国际地位和战略高技术的研发能力,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服务,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例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奠定了中国在国际高能物理界的地位;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使中国的聚变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当前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国策。我国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而大科学装置在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占据重要地位。

    人类探索自然世界必须借助科学仪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从一开始看到身边的各种物质逐步深入到细胞、分子、原子和原子核深层次,这些原子内部结构与运动的信息只有借助大科学装置才能获得,而这些信息是众多学科前沿研究的基础。目前,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大科学装置在国家创新能力中的重要地位,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已经建设众多大科学装置的基础上,纷纷制定雄心勃勃的大科学装置发展规划并加大对大科学装置的投入规模。

    我国要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建造大科学装置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在部分科技前沿领域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

3 动车组飞驰大江南北引领铁路第六次大提速

    4月18零时起,我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正式使用新的列车运行图。命名为“和谐号”的140对时速达200250公里的国产化动车组驰骋大江南北。

    按照中央“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要求,通过3年多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铁路掌握了高速动车组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流、牵引控制、牵引变压、牵引电机、列车网络控制和制动系统等9项关键技术以及受电弓、空调系统等10项主要配套技术。采用的交直交电传动技术、微机控制制动技术、铝合金和不锈钢轻量化车体技术、列车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以及无摇枕高速转向架等技术,代表了当今世界高速动车组的一流水平。

    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共涉及京哈、京沪、京广、陇海、沪昆、胶济、广深、京九、兰新等18条线路,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120公里及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共计2.2万公里,比第五次大提速增加6000公里。

    其中,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160公里及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共计1.4万公里;达到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共计6003公里;达到时速250公里的线路延展里程共计846公里。

    4 10亿吨整装优质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被发现

    石油短缺,不仅让加油站里排起长队,也使日常消费变得更贵。尽管从中东和非洲开采的石油源源不断地运入,我们滚烫的经济引擎还是喊渴。如此背景下,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的10亿吨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正好比天降甘霖。温家宝总理说:“经过近几年的勘探,发现了南堡油田这个整装优质大油田,这是40多年来我国石油勘探最激动人心的发现。听到这个消息,我兴奋得睡不着觉。”

    这个大油田,是继大庆油田以来油气勘探的最大发现,也是中国近海地区发现的最大油田。它有“两大、三高、四好”。“两大”即储量规模大:三级油气地质储量当量达到10.2亿吨,其中基本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05亿吨;油层厚度大:平均单井钻遇油层厚度80100。“三高”即单井产量高;储量丰度高;储量落实程度高。“四好”即油层物性好;油品质量好;试采效果好;勘探效益好:截至目前,南堡油田共投入勘探投资57.2亿元,发现成本为0.59美元/桶,远低于国际大油公司1.21.5美元/桶的平均水平。中国石油方面透露,将从2008年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堡油田,到2012年原油产量达到700万吨,加上其陆上产量300万吨,届时,冀东将成为中国石油又一个新的千万吨油田。

    温家宝总理提到,“石油工人和技术人员用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工艺和技术”找到了这个大油田,具体说来,就是“一项理论、四项技术”。一项理论即东部陆相盆地富油气凹陷精细勘探理论。四项技术即三维地震的精确描述技术;快速钻井与油层保护技术;定向井钻井技术;井筒储层及油气层评价技术。

    5 巨型似鸟恐龙化石现身内蒙古二连盆地

    6月13,中科院宣布在内蒙古二连盆地,发现了一具奇特的恐龙化石。这件被命名为二连巨盗龙的化石标本已有8000万岁,体长约8,站立高度超过5,体重约1400公斤,体形可与著名的暴龙相比。经研究表明它是鸟类的近亲———窃蛋龙类,这一类群的其它属种体形很小,多数体重仅为几公斤,甚至不足1公斤。但二连巨盗龙如此巨大,具有的似鸟特征却比小型的窃蛋龙类多。

    虽然没有直接的化石证据,但科学家们推测二连巨盗龙体披羽毛,没有长牙齿,而是发育了一个巨大的喙,喙是用来切割植物、猎食小型动物,还是用来压碎蛋壳,科学家们还无法确认。

    被发现的二连巨盗龙大约在11岁左右死亡,死亡时刚刚进入成年期,如果它完全成年,可能要远重于1400公斤。科学家们推测,二连巨盗龙采用一种加速生长的策略,其生长速度甚至快于某些大型暴龙类。科学家们还运用CT扫描技术对二连巨盗龙的脊椎内部进行了观察,发现这些脊椎内部具有海绵状结构,与一些大型植食性脚类恐龙相似。

    二连巨盗龙的许多奇特形态特征未见于其它任何恐龙。比如,它的脊椎体上有一些奇特的孔洞,不知有什么用。它后肢比例也异乎寻常。一般而言,当恐龙体形变大的时候,它们的四肢会更加粗壮,远端部分会更短,但是二连巨盗龙和大小相似的其它恐龙相比,后肢却显得纤细,小腿修长,指示它的奔跑能力强于其它恐龙。

 

6 黑龙江省首次发现两个人类新基因

    9月,黑龙江省血液中心首次发现的两个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新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DRB1*1216B*5621。自上世纪中期发现第一个HLA抗原至今,全世界已检测出相关HLA等位基因2100个。本次发现为世界HLA系统数据库又增添了两名新成员,同时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基因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

    HLA系统是人类最复杂的遗传学系统之一。HLA等位基因是编码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它与骨髓及组织器官移植关系密切。实行器官和骨髓移植时,需要供体和受体的6个最重要HLA等位基因完全吻合。新基因的发现,能使器官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更加准确地进行配型,也增加了人类寻找匹配基因的可能性。我国现无血缘关系供、受体移植逐渐增加,发现HLA等位基因,能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型的成功率和精确度。

    2003年起,黑龙江省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科技人员在4年的时间里共检测了30000多例随机的供者标本。在对大量供者标本进行检测过程中,他们发现两例标本有异常,即在某方面与众不同,与目前已知的基因序列无法对应。他们并没有忽略这一极小的异常情况,通过进一步论证,研究人员确定这两个样本中包含未知的基因序列,于是把这两例异常基因进行了克隆,最后证明它们是新的等位基因。

    7 科学家成功破译黄种人生命密码

    10月11,第一张黄种人全基因组标准图由我国科学家绘制完成,样本来自一个典型的中国人。炎黄子孙的基因特质首次在基因图谱中得到了完美呈现。中国人的黄皮肤,诗人的解释是承继于母亲河,科学家则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精确答案。

    人类基因组图谱被认为是“人体的第二张解剖图”。被命名为“炎黄一号”的黄种人基因组图谱绘制计划,通过分析人体24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获得完整的黄种人基因组图谱。

    这张黄种人基因组图谱由我国科学家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独立完成,这是我国继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国际人类单体基因10%任务后,在人体基因测序方面从1%100%的一次成功跨越。参与研究的主要成员都是曾经代表中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的科学家。

    获得个人基因图谱,有助于预防遗传疾病,并研制新药物和新医疗方法,最终实现人类个体化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目前全世界共发现2000个与疾病有关的人类基因,其中1500个已在美国用于临床诊断。科学家认为,由于黄种人突变位点与白种人不尽相同,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诊断标准。因此,这张全基因组图谱勾勒出了黄种人的独特处,意义非凡。

8 十七大报告纵论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成国家发展战略核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报告将“自主创新”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8个着力点之首。报告指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我们要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自主创新,让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社会动力和技术支撑。” 

    9 中国人实现探月梦想“嫦娥”发回月球照片

    10月2418
05分,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地球轨道。1126,国家航天局公布了第一张“嫦娥”拍摄的月球照片。

   
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38万公里外月球的漫长旅途中,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而充满风险的动作。发射、入轨、变轨、奔月、修正、制动、绕月、探测、传输、研究,从卫星发射到最后数据分析过程的10个关键环节都已顺利完成,这意味着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圆满成功。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步,嫦娥一号从立项到发射仅用了3年多时间。我们没有重复别人的老路,而是实现了跨越——嫦娥一号卫星将首次绘制月球三维全图,探测的元素中有9种是国际上从未公布的。

    1984
年联合国通过的《月球协定》规定,月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我国的月球探测活动取得一些成果,在国际上讨论《月球协定》的修订和分享月球权益时,将有更大的发言权,就能更有效地维护我国在月球的合法权益。

    
不仅如此,探月工程中需要突破一系列关键新技术,涉及到诸多新领域,这些新突破又将推动一大批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嫦娥”的月球之行担负四大任务:绘制立体的月球地图;探测月球上元素的分布;评估月球上土壤的厚度和氦-3的资源量以及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它将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向地球人汇报。

    10 首架自主知识产权支线客机下线

    
我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喷气支线客机历时7年的研发已于1221下线,这架能够满足中国高原、荒漠等特殊环境要求的支线客机经过试飞等程序后,就可以投入商业运营。

    ARJ21
是一种中、短航程涡扇支线飞机。机翼长13,有7090个座位。在技术上,它和目前的115座单通道大飞机差别不大,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民用支线飞机。它有两大优势:第一,它按照中国的自然环境设计,能满足国内绝大多数机场,特别是以昆明机场为代表的西部航站的起降要求;第二,它比国外同类飞机更宽,因而更舒适。

    
民用飞机的研发颇为不易。一方面,如ARJ21飞机总设计师吴光辉说:“航空工业是战略性的高科技产业,必须丢掉幻想、坚韧不拔、坚持自主创新,……航空工业是典型的军民结合产业,应充分利用国家对军机研制长期投入形成的宝贵资源和平台,发展民机产业。”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面向市场,从研究市场需求做起。进入21世纪以来,50座之上和100座之下的支线客机市场急剧膨胀,而它的技术难度又比干线飞机门槛低一些,对于我们国家的航空工业来说是恰如其分。

    ARJ21
从头开始,研制中涉及一系列在国内首次应用的技术。它是我国航空工业50多年以来成果的一个大集成。多年以来,我国在各种飞机的研发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累积起来,在民机方面突破了关键的节点。ARJ21的成功仅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它为大型飞机研制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今后我国民用飞机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科技日报,高博、张佳星、管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