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华罗庚逝世25周年大会”文字实录

 

2010612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逝世25周年的日子。25年前的612,华罗庚教授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学术报告时,突然倒在了讲坛上——战士战死在战场,科学家倒在了讲台上,代数学大师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谢幕,这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

    
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华罗庚的亲传弟子、亲朋好友和家人(多数是德高望重的院士、数学家)于2010612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会聚一堂,共同回忆华老生平的点点滴滴。人民网和中国科普博览网站进行了全程网络视频直播。

 

以下是会议的文字实录。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25年前的今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不幸辞世。25年过去了,华老为之奋斗一生的数学事业蓬勃发展,当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们在国际讲坛崭露头角,当中国的数学向数学大国向数学强国迈进的时候,当中国的数学家在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已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为此做出的杰出的贡献。

 

今天,华罗庚先生的家属,教过的学生,以及青年学生们共聚一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共同缅怀华老。现在请允许我介绍今天莅临主会场的嘉宾。他们是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跃飞研究员,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数学系统科学研究院王元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杨乐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万哲先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陆启铿院士、越民义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李国杰院士,中国科学院华罗庚应用数学与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德庄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计雷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管理工程学院院长陈德泉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颜基义教授,华罗庚先生之儿子华光教授。参加今天会议的还有华老的亲友科大5811班校友,让我们对他们的莅临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的会议我们在中国科技大学还设立了分会场,参加出席分会场科技大学的领导有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叶向东教授。现在我们有请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跃飞研究员致开幕词,大家欢迎。

 

[王跃飞]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相聚与此,共同缅怀代数学大师国人楷模华罗庚先生。1985612,也就是25年前的今天,华老应邀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学术报告。在他做完报告的时候,突然就倒在了讲台上,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谢幕,实现了他一心为人民,慷慨之此生为祖国科学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豪迈誓言。612成为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日子。今天在座的嘉宾中有华老的学生、故友、家人和许多著名数学家,有来自相关单位的领导,同事和同学们,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对各位嘉宾的莅临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作为享誉世界的杰出数学家,华老一生奋斗不息,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我国数学研究事业,他的多复变数论等堪称学术界的楷模,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致力于数学为国民经济服务,并为此做出重大贡献。在华老生命最后20年,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推广数学应用方法的工作之中,特别是双法,优法、运筹法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今年恰好是华老诞辰100周年,从年初到今年年底,我们研究院配合上级有关单位,联合兄弟院所,相关机构和新闻媒体单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我们在深切怀念华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继承华老的科学精神,学术思想和爱国情怀,学习华老留给我们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深刻学习感受他对我国科学事业,数学事业发展的奉献精神和殷切期待。

 

在今天的纪念活动中,我们研究院联合了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网络科普联盟办公室,科学时报等单位,通过公众报道,在线访谈的形式,缅怀华老,并通过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科学网等多家网络媒体向全国转播,在此对相关单位和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希望通过今天的充分报道,能够表达我们对华老的深切怀念,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了解感受一代宗师华罗庚先生,使他的精神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跃飞书记,下面有请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叶向东教授讲话。

 

[叶向东]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同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他的高尚品质,并借此机会让代数学宗师华罗庚先生的宝贵精神遗产得以传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华罗庚先生是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多复变函数论等创始人和开拓者。他一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事业,其研究成果举世瞩目,他在致力于数学研究的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还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生产相结合的道路,将数学理念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华罗庚先生在中国科大工作期间,创造性的提出了“一条龙”教学方法,开拓了一条培养数学人才的创新之路,中国科大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我国科技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华罗庚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先生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先生之功山高水长,先生永远活在中国科大全体师生的心中。

 

最后,我谨代表中国科大衷心的祝愿纪念华罗庚先生逝世25周年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1952年,王元院士从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在华罗庚先生的指导下,从事数论研究,从此他与华老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合作了33年,王元花9年的时间,为华罗庚先生编写了传记,可以说他是对华老了解最为深刻的几个学生之一。下面我们有请王元院士与我们一同重温华老的人生书卷,大家欢迎。

 

[王元]尊敬的各位来宾,早晨好。今年是华罗庚先生百年华诞,也是他仙逝25周年。

 

华先生于1931年去清华大学任数学系图书管理员,那时中国的现代数学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方向集中于局部微分几何与级数求和,再加上一点其他的零星研究。 

 

华先生则以数论为研究方向,至1935年,他就进入了当时堆垒数论研究主流,即哈代、利特尔伍德与拉马努金圆法,及维诺格拉多夫指数和估计方法等当时世界最深刻的数学研究领域之一。他勇于攀登,在当时的中国,实属奇迹。

 

华先生的数论研究以1940年其著作《堆垒素数论》的完成而告一段落。这时他感到维氏关于外尔和估计方法已很少继续改进的前景。如果仍然研究数论,很可能学术生命就实际上结束了。虽然他已是著名的数论学家,但仍然结束了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将矩阵几何、自守函数、典型群与多复变函数论放在一起研究,目标为将代数学与函数论的一些经典结果推广到矩阵空间,这一研究是将矩阵看成点的推广,需要不同的工具与方法。这就使他的数学研究出现了新局面,诚如丘成桐先生指出的,华罗庚的多复变函数论研究比国外同类研究早了十年。这不仅说明华先生勇于攀登,而且工作是超前的,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达到这一成就,实为奇谈。

 

1958年开始,“左”的一套风行。中国没有应用数学传统,数学家如何使他们的工作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家茫茫然,束手无策。作为中国数学的领导人,华先生承受的压力更为沉重。面对这种形势,他不顾年已半百,毅然跟年轻人一道,探索应用数学研究的多种途径。他学习与研究过矿业学家与地理学家估计矿藏能量与坡地面积的方法,他到中国的工业部门,特别是运输部门去普及过线性规划,他还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数论在多重积分近似计算中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成绩与经验。由于这些方面的成果难于在中国广泛推广与使用,所以华先生仍不停地思考数学直接而又广泛地服务于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途径。

 

1965年开始,华先生毅然去中国工业部门普及“双法”,即统筹法与优选法。所谓统筹法,即国外的CPMPERT,优选法即斐波那契法与黄金分割法,他将“双法”加以通俗讲述,写成了几乎不用数学语言表述的“平话”小册子,使一般工程技术人员,甚至工人都能懂。他不顾作为一个大数学家的身份及年老多病,十多年来,几乎走遍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为工人演讲,指导他们将“双法”用于生产,充分表现了华先生将国家与人民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华先生将寻求中国数学独立于世界之林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虽然为了这一目的,在他生前屡受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过努力。他很反感那种不谈真才实学,以虚名、头衔、学位等作为取士的标准。早在1936年,在剑桥大学时,华先生就没有刻意追求“博士”学位,而是尽量抓紧时间做研究,学习各方面知识,力求取得真才实学以报效国家。

 

华先生一贯重视培养与提拔年轻数学家,中国好几代数学家都曾得益于他的教诲,他还用简洁的语言将他的治学经验,著文告诉广大的青年。

 

华先生是十分爱国的。作为伊利诺依大学的终身教授,1950年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厚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回国,担当起了发展中国数学的领导重任。华先生曾得到过中国几位前辈数学家的提拔与帮助。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还得到了党领导对他的保护与关心,对此他是感激铭心,试图尽量回报的。特别可贵的是在那些政治运动中,他都受到了无理的攻击,甚至“批斗”,但他从来没有为了“保护”自己而去诬陷其他人。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他高尚的个人品质。

 

华先生的一生就是一本大书,值得我们永远认真地学习。谢谢。

 

[主持人]华罗庚先生在日本逝世时,杨乐院士时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当他和他的同事们听到这个消息时,心情异常沉痛。25年过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继承华罗庚先生的遗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下面我们有请杨乐院士讲话。他的题目是《缅怀与回忆华罗庚教授》,大家欢迎。

 

[杨乐]各位来宾,各位同仁,今天是612号。整整25年前的今天,我觉得有件事情还是记忆非常深刻。那就是中国的一代巨星华罗庚教授突然逝世。那天晚上,到了很晚的时候,大概是十一二点,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党委书记通知这样一件非常突然的事情。我觉得我当时听到以后,极其惊愕。而且在那几天时间中间,包括到机场去接华罗庚先生的骨灰以及后来举行告别仪式,我觉得我都一直在这样一种很愕然的情绪中间不能自拔,因为这个对中国数学界确实是一个晴天霹雳。

 

我记得我还是在中学里的时候,就听说过华老的事迹,很多同学们有的时候谈起,看到了一些报纸上或者期刊上的一些文章,介绍华罗庚的非常传奇性的一些事迹。

 

第一次见到华老,是我进入北京大学1956年一年级的时候。系里请华老来给大家做通俗演讲,这个时候见到了华老。华老当然讲的非常风趣,很具体,包含的内容也很深刻,其中有些内容我觉得到现在也还能记住。他说,你们要随时随地发现数学问题,比如说一个汽车牌照的号码,他说到底这是不是素数,或者说这是不是若干个素数的平方和呀,他能提出这样的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到了三年级以后,念完三年以后,要分专门化了。那时候有很多领域,但是当时我们同学中间一批成绩很出色的同学,都向往念函数论。其中我觉得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华老的影响。我们分到函数论专门化以后,20多个同学还专门跟华老约了到他在数学所的原来那个楼中间412的那个办公室,我们围坐在他的身边,听他讲学习函数论的意义和方法。我觉得感到非常亲切。

 

但是真正跟华老有比较多的接触是1962年,分到数学所以后。那一年,华老招了几个多复变的研究生,都是我们北大的同学。因为我和张广厚是熊先生的研究生,在同一个函数论研究室,所以当华老有的时候把他的研究生约去来谈学习上的一些情况,就是打基础的时候,有的时候也顺带把我和张广厚叫去,我记得我们刚到所里,他就希望我们打好基础。

 

我觉得华老对青年人的提携是非常突出的。当我们刚到数学所的时候,就听到他的一些传说。说他在讨论班上要求青年人演讲的时候非常之严谨,不断的提问题,而且问题常常一个程式跟着另外一个程式。到最后有些学生就觉得,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就通俗的称为“挂黑板”。但是我们62年到数学所以后,我觉得这种情况就已经比较少了。可能华老也是开始年龄更大一点,对年轻人更加多的是支持和鼓励。他常常说,我是希望年轻人站在我的肩膀上向上攀登。华老勉励年轻人提出学习要十分勤奋。他说他年轻的时候,人家花一个钟点做的事情,学的东西,他说我花两个钟点来做,他说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人家一个钟点做的事情,我20分钟就可以做出来,就因为前面打下了这么的功夫。

 

华老当年学习是很勤奋和努力的。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90年代的时候,钱伟长先生曾经到我们院来,约了元老,跟我们谈过一次。他在谈话中间就谈到他当年在清华学习的时候的事情。他是1931年秋天入学,入学不久,就“九·一八”事变了,他原来在中小学阶段读过一段时间的诗书,原来想进大学以后学中文和历史,到学校以后遇上“九·一八”他就改变了这个方向,他想改成学物理,当然非常困难。因为他中学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遇到很多困难。他说他非常勤奋,每天早晨五点钟起来,他说他当时以为他是全清华最用功,最刻苦的一个人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才发现,还有人比他更用功,那就是华老,华罗庚。他说他每天早晨五点钟起来,但是华老每天早晨四点半就开始学习了。这就是一个例子说明华老当年他的勤奋,对年轻人他也是用这种精神来鼓励的。他还提出,年轻人要学习前人已有的知识,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提高。他说他在清华学习的时候,比如说学习复变函数。他说他认真学,后来他就觉得,他证明了一些新定理,可是再继续往前深入的学习发现,他证明的定理原来就是个系定理。所以他说要有好的条件,要很好的学习前人的东西,他说如果他是留在原地的话,就不可能有学术上那么高的造就。他说得益有清华和剑桥这么好的条件,其实他本人的努力是更加主要的。

 

华老还对我们说,如果年轻人学生向你提问题的时候,要跟学生一起来做。而不是把学生提的问题拿回去,经过晚上的解答,第二天把非常漂亮,非常完整的一个答案来给学生。他说跟学生一起做,学生就发现,原来这个老师或者专家也不是天才,他拿到这个问题以后,也不是一下子脑子里就有了很完整很漂亮的答案,可能一开始也感到惶恐,无处下手,也感到中间可能有曲折,他说种种情况都可能发生。这样就让这个让学生有深切的了解到,原来自己并不是那么愚蠢,遇到这个问题都不会了,老师和专家拿到这个东西以后,也照样的会有遇到曲折、遇到障碍、遇到困难的地方。

 

当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上宣传我和张广厚。后来过了不久,华老见到我和张广厚,他跟我们说了一件事情。他说当时他在哈尔滨期间,有医生和护士就问他,说报上宣传的杨乐、张广厚是不是你的学生。他说不是,他们是我的师弟,我们有共同的老师熊庆来先生。当然这是华和对我和张广厚非常的抬举,也是希望提携我们的一种表现。我在793月份,中国数学会在杭州举行理事会会议。当时也是刚改革开放不久,浙江省的科协,就在杭州的一个很大的剧场举行对年轻人的报告会,鼓励年轻人学习。当时华老、苏老等等这些人都参加了。在前一半由这些老先生做一些简短的讲话。休息以后,会议安排请我做一个关于学习具体的一个报告。到中间这些老先生退场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华老就跟我说,说这儿就交给你了,我当时就觉得,华老对年轻人,哪怕那时候到场的实际上主要是一些中学生,也是非常关心的,希望他们好好成长的。

 

另外就是华老对学术交流也非常重视,我还记得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华老带一个数学代表团到美国去访问。访问完了,华老又留在那儿继续到一些美国的大学去,一共访问了五个月。回来以后,他就提出来,他说一些文艺表演的团体到国外,或者到外地进行了演出以后,回来要有一个汇报演出。他说我们现在也改革开放几年了,很多人也出过国了,做过学术演讲了,也看到国外的一些情况了,他说我们是不是也来一个汇报演出呢?在他的提议之下,他就约了一些数学界的同仁到中国科技大学。

 

华老在那儿呆了四个星期,1981年大概春天的时候,他呆了四个星期。他约了王元先生、我、张广厚还有数学界的许多学者到那儿去,每个人都做演讲。我记得我做演讲的一次,华老也在场。当时改革开放不久,我就觉得在给科技大学的一些听众,其中也有比较多的是研究生或者是年轻学者。所以我尽量讲一点他们能够听懂的一些内容,演讲的内容就是能够把程度稍微压低一点。其中我还讲到,因为要希望达到这个目的,我中间有一个方面的证明,用到一个不等式。当然这个不等式确实类型也有些特别,也还有点意思,我也提到写了这个不等式。演讲完了,看到华老他自己在纸上把这个不等式写下来,而且他还琢磨了大概有一个多钟点,琢磨这个不等式到底是什么含义。而且他还希望能给出一个他的证明,因为这个不等式类型比较特殊,不那么长,不那么好像能够司空见惯的。所以他花了一个多钟点考虑这个问题。事后他得到一个证明,而且他跟我说,他说数学的学术演讲,很多内容不是所有的听众都知道的,他说我听学术演讲也是这样,但是我要抓住我听懂的东西,而且非常认真的来思考。这就是华老,我觉得他对学术交流非常严肃和认真的态度。

 

当然关于涉及到这些方面的事情还比较多。比如说七十年代末,1979年,我到美国的一个大学访问两个多月的时候。有一次在走廊里,位数学系的教授,就叫住我,他说你认识华罗庚吗?我说当然,他说他是华罗庚教授当年1940年代末期在伊利诺依大学当教授的时候,他说我是那儿的学生。所以他看到我大概是一个中国学生,他马上就想到中国,就联想起华老来。当然这样的事例还比较多。其实像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确实中国数学因为经过了二十年的在封闭的环境之下,尤其是文革十年与外界的完全隔绝,中国数学确实在那时候水平不理想,而且在世界上的影响可以说没有什么,但是华老是一个例外。华老的著作依然是在各地的数学系的图书馆里。华老在中国,数学的近代史上,我觉得水平是最突出、贡献最大的一位数学家,我们现在纪念他,有非常伟大的意义。因为现在的绝大多数中青年的学者,可能都没有跟华老接触过。

 

所以我们要宣扬华老的这种对对待数学研究、对待培育年轻人才、对待学术交流的精神,以他为榜样,我们齐心协力,努力奋斗,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国际上的数学强国。

 

[主持人]1950年,华罗庚教授归国后,重新登上清华大学讲坛,教授广义相对论,当时万哲先给华老做助教,下面请万哲先给我们讲述华老在清华的点点滴滴,他的题目是《忆华罗庚老师1950年回到清华园执教》。大家欢迎。

 

[万哲先]各位老师,各位来宾,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华罗庚老师逝世25周。首先使我们想到,在新中国成立不到半年,19503月,华罗庚老师怀着满腔爱国热情,舍弃了美国大学里活跃的科研环境和优越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回到清华园执教。他这一爱国行动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赞扬和清华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在学期开始的时候,那时候华老师还没有回国,一般是在2月,2月初或者是1月底的时候,清华大学的注册课已经宣布了,宣布的课程表已经有。就是数学系那时候清华叫算学系,算学系有初等数论和广义矩阵论两门课。这两门课的授课老师都是华罗庚。华老师回到清华园已经3月份了,已经开学有一段时间了,很快就走上了课堂。他当时是非常兴奋的,因为教了几年外国学生,现在回来教自己国内的学生,而他们的程度又非常之好,是让他赞不绝口的,当时初等数论的学生都很优秀,他一再称赞这些学生非常好。这些上课的学生当然更是兴奋了,有一位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给他们讲课,而讲课又非常之清晰。重点突出,引人入胜,深入浅出,而且富有启发性,所以学生更是非常兴奋的。我当时很幸运的被系里指定作为广义矩阵论课程的助教,从而有了直接跟华罗庚老师学习并在他指导下做研究的机会。

 

当时有初等数论这个课,在广义矩阵论这门课第一节的课程,华罗庚老师就列出了这门课的提纲。他特别强调,整个讲课计划完成以后,会给许多数学分支以新的面貌。华老师的这个讲课提纲把学生过去学过的、还没有学过的许多知识都用矩阵这个工具做了起来,并且指出了发展前途。学生听了大开眼界,颇受启发,而且获益非常多的。这个学期,就是华老师刚回国的这个学期,是1950年的上半年这个学期,他除了开两门课,给学生讲两门课之外,他还组织了清华算学系的综合讨论班,请系内和校外的一些数学家来演讲,来介绍他们的工作。另外当时清华数学系的学生,自发的组织了一些小型的讨论班,华老师就把这些小型班称之为“婴儿讨论班”,他觉得是小孩,但是他对婴儿讨论班也是非常喜爱的,他亲自来参加婴儿讨论班,而在讨论班上跟学生一起讨论,来进行指导。同时清华数学系的布告牌里,就多了一样东西了,就是数学问题解答,华老师过一段时间就出一个题目,叫数学问题解答,大家都可以来回答这些问题,组织了这样许多的活动,就使得清华算学系的学术活动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比以前就活跃很多了。

 

1950年的下半年,华罗庚老师当时已经被指定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但是19501951年这个学年他仍然在清华大学讲授广义矩阵论这个课,他一面讲课,一面带学生做研究。这样学生既学了知识,又学会了做研究,收获很大。他和他学生的工作,被国外的数学家称为“典型群中国学派”的工作。1975年访华的美国数学家代表团回国以后,写了一个报告,当时举了中国五项很重要的成就。其中有一项就是华罗庚老师典型群的工作。华老师在课堂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对研究工作要求也是很高的。他经常强调的要选有意义的问题做,要有新的想法,要创造,而不要画葫芦。一旦学生有了新的想法,得到了点滴的成果,他就鼓励,另一方面,他又告诫学生不要眼高手低,只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踏踏实实的工作,收获就会到来。

 

1951年秋天,到1952年初,和1956年秋天和1957年初,那时候他已经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担任所长的工作了。他还在数学研究所组织典型群讨论班,后来指示我把这个工作继续做下去。当时他在清华讲课一共写了六章,我跟着又写了六章,总共12章,主要大部分的内容,讨论典型群,所以在63年就以典型群书出版了。另外他在清华讲初等数论的讲义是他在昆明的讲初等数论的讲义,后来又在数学研究所又讲了一次,后来数论导引前六章,那个稿子就是昆明的稿子,在清华又讲了一遍。后来在数学所讲,后来续写了一些,后来出版了他数论导引的书。《典型群》这个书,我就想说一下,在国内影响是很大的,很快就绝版了,但是读者很需要,我知道的有一个学校,一个不太大的学校。那里有几位教授,他们想要念这个书,找不到这个书怎么办呢?就用扫描,扫描到蜡纸上再印出来,印了好几册,不是卖的书,非卖品,不知道多少册,可见大家很需要,想方设法的把它弄到。现在科学出版社,我们院的华罗庚重点实验室已经编制出版了《华罗庚文集》这些书都在里面,我想这件事情一定很受到读者的欢迎的。

 

今年是华老师诞生100周年,逝世25周年,我想出版华罗庚老师的文集应该是对他很好的纪念,谢谢大家。

 

[主持人]1950年,当时陆启铿院士是中山大学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听了华老在中山大学的学术报告后,他找到了华先生,要做他的学生,跟他做研究,并把自己的文章呈交给华老。1950年陆先生毕业留校,51年华老把他从中山大学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从其陆启铿院士成了华老的学生。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下面我们有请陆启铿先生做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中国最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大家欢迎。

 

[陆启铿]“中国最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这不是我的提法。1985612,华罗庚在日本东京大学讲坛上倒下去的第二天,联邦德国在波恩的马普数学研究所通告牌上,根据所长Hirzebruch的指示,挂上了华罗庚的照片,并且把联邦德国一家主要报纸的有关报道剪贴在其下面。报道说,中国最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去世。这是德国人对他的评价。

 

当时我正在那个所访问,我想有不少数学家的成就并不亚于华罗庚,为什么那个报纸把中国最伟大的数学家称号给了华罗庚呢?我想这大概他们认为,华裔数学家的学术成就多数在国外,很多人定居在国外,加入外国籍,唯独华罗庚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便没有犹豫,没有观望,毅然携全家从美国绕道回国,把40岁以后的后半生,完全贡献于新中国的数学科学事业。正如美国《科学》杂志期刊上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篇文章所说:“他,就是华罗庚,形成了中国的数学。他与祖国共患难,同甘苦,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崇敬”。

 

上述《科学》的文章还说,他就是华罗庚,在中国人民的地位,有如爱因斯坦之在美国。我想这并不是说华罗庚的科学成就堪与爱因斯坦相比。但是在美国大多数人民并不知道相对论是什么东西,但是他们为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中国的广大人民也一样,他们为华罗庚拖着病残之躯,走遍中国,到工厂,矿山、油田、农村,深入群众,为的是祖国建设尽自己的力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所感动。

 

我曾经访问过六七个国家,那里的华侨对华罗庚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的。1980年,我跟着华老到香港参加东南亚数学会会议,到了那天起,香港各个大报纸每天都登华罗庚的消息。有一次通俗性的演讲,会场爆满,大多数听众也只能从电视上来看,香港的著名人士虽然不是数学家,也都请他,不做数学的人,也请他,宴请华老为荣。

 

下面的一张照片就是香港的船王宴请华罗庚,我也跟着沾光了。不但外国的数学家和我谈话时,都知道华罗庚,就是有些不以数学为专业的科学家,也知道中国有个华罗庚。这个照片就是1980年参加东南亚数学双年会,这是陈省身,这是船王,这是华老,这是我和谷超豪。

 

华罗庚在国际数学界有很高的声誉,1981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是第一个国内获得美国院士的人。这有一个小插曲,就是《人民日报》登载这个消息的时候,报道只有一小豆腐块那么大,在一个不太显眼的地方。同时同一版登在头条半栏篇幅报告我国解放后到美国留学得到第一个博士学位。我很生气,因此组织了数学所的老同志,在友谊宾馆请华罗庚吃饭,表示祝贺。这个是照片,是吃饭的时候,那都是我们自己掏钱,不能报销,就是请华老吃饭。

 

上面说过,华罗庚在国外有很大的声望,我作为他的学生跟助手,每次邀请国外专家访问的时候,必先征求他的意见,得到批准之后,才以他的名义出邀请,否则以我的无名之辈邀请就很困难了。国外邀请我去访问,恐怕也是冲着华老和我的原因。伍鸿熙在78年到数学所讲学时,在医院中见到华罗庚,领导接见时他不在场,由专人拍摄的照片没有华老,就不要了。丘成桐与肖荫堂79年到数学所讲学时,华罗庚在英文访问,所有只有他们和我的合影,华老不在。以后许多国内外著名数学家来访问数学所,如普林斯顿研究所所长Wolf,马普数学研究所所长HirzebruchABorelGrauer虽然也见到华罗庚,但是没有留下照片,他照片很少。他们有些人见到华老了,法国高等研究所所长Kuiper等来访,都没有见到华老,原因都是在国外。下面是一张华老1981年在杭州刘庄主持的国际多副便函数杭州会议的照片,很难得。这是和德国、美国,很多人都去了。

 

1985年,我在德国正等着华老访问日本之后到德国接受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的称号时,他在讲坛上倒下去了。国外的报纸是这样评论的,“正如一个将军在战场上倒下一样的光荣”。华老从一开始便注意在数学研究所建立一个优良的学风,我自1951年有幸成为华老的学生,那时候中国很落后,在七十年代跟他交流,那时候比较黑白,这是新华社的一个记者照的。华老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他最初叫我报告R.Fueter写的模函数论,我都是事先战战兢兢小心准备,每一个细节都演算过,以防他问起来。纵然如此,他还问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经常吊在黑板上,十分狼狈。

 

开始的时候我很不好受,面子上很难过,后来我觉得训练使我受益匪浅,知道什么是严谨与严密,以及把一个复杂的定理证明,分析为各个要素并找出关键的所在。就是在这本书中,我发现了其中有些页有黄土斑斑的污点。我问华老为什么书那么脏,他说西南联大躲空袭的时候,在防空洞看书,一个炸弹掉下来,把防空洞炸塌,连人带书埋在土里,他在飞机轰炸的时候还能专心看书,那种雷打不动的精神,使我深深感动。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陆先生。在华老的众多弟子中,越民义教授是与华老接触较多的学生之一,下面我们有请越民义先生跟我们讲华老的二三事,他报告的题目是回忆华罗庚老师二三事。欢迎。

 

[越民义]很抱歉没有讲稿,通知我来讲华先生的几件事情,我就想,尽管这些事情是小事,但是对于我终身各方面有很深的影响,我讲一讲华先生在工作当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事。

 

我觉得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就是在1953年、52年,当时匈牙利一个数学家到中国来访问,当时报告结束后,一个中国的数学家提出了一个不等式。瑞利说他没做出来,后来瑞利把这个不等式写在黑板上,让我去做。当时我参加了,因为当时数学所人很少,没有几个人,我看到不等式,但是我没放在心上。华先生把这个不等式给做了,然后把他写的关于不等式的证明稿子,有一个恒定式,把手稿交给我,问我有没有错。我看了以后,没有看出错误。其实在我心里想,华先生解决问题不会有错。所以我就把华先生手稿交给瑞利了,说这个证明没错。华先生是星期六的时候给我的,到第二天,星期天我们出去玩去了,后来星期日的晚上华先生就问我,他说那个证明是错的,我没看出来。

 

后来星期天晚上,华先生花了一个晚上,把这个证明写出来了,给了一个正确的证明。当时华先生很不高兴,他就说你把错误的证明给了瑞利,让外国人看你们中国人什么水平,他说你丢脸不丢脸啊。后来这个事情就把我叫去,说这是影响国家的名声的事情。我说这个事情一方面我本人没做出来,后来这个证明华先生证明错了。当时我想第一条,我能力很差,证明这个是错的我没看出来,第二,我对工作不负责任,华先生交给我看,我没仔细看,我工作很不负责任。第三,这个事情不是一个小的事情,因为你要给外国人,对中国数学家是有影响的事情,所以我想这件事情,对我影响很深。这件事情在我心里面,以后工作里面,我就注意,到底这个东西有没有错,那个东西我根本没有认真看,所以这件事情尽管是小事情,但是工作的态度各方面给我很大的教训,对我影响很深,这是一件事。

 

第二件事情就是华先生讲初等数论。他把一篇文章给我了,文章给我之后,他让我写讲义,他星期一的时候讲课,我写了,写了之后,星期一的时候我交给他。他一去讲课一看,写的不成样子,没法讲了。当时听众很多,有二三十个人,华先生当时很生气,就把稿子扔在地上,他说我这个没法子讲。当时我算是助研,是讲师。他把讲稿都扔在地上了,我很生气,当时就不干了。华先生到下午把我找去,他把讲义简化,从里面挑出几个东西出来,这么安排。这个文章让人家一看就很清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间那一段单独很多东西挑出来。我一看果然,如果这么写出文章来,就很清楚。这个事情给我很大教训,我以后写东西,都要让人看起来很清楚。文章写出来一看顺理成章,看起来没什么困难,实际上花了他很大的功夫。我讲华先生给我一个,教我这么写文章,这也是很大的教训,影响也很深。一直到现在,我马上90岁了,但是我现在写东西很注意,这就表现出来,让读者很容易接受,这对我影响很深。

 

第三件事情是讲课。一般讲课讲得不清楚,怎么把课组织好。我听华先生的课确实讲得好,他把很复杂的东西条条解说,讲得顺理成章,很清楚,而且能把重点突出来,给我很深的印象。我们做一些工作,我跟着华先生,我也搞了好几年了,但是我听华先生讲,我感觉我很多地方不足没有发现,应该好好的学习,所以我一直到现在要读书要学习,写的东西也好,我都要看看,我是不是真正理解这个东西。

 

华先生这个人对感情非常重。我们两个人去参加一个老先生的遗体告别,北大的教授。当时已经告别了,我同华先生去了,华先生他在前面走,我在后面,出来的时候,我们一起走,绕着一圈就出来了。我看见华先生当时满脸的眼泪,很伤心的。华先生作为老师,对他学生的感情,我觉得非常深厚,让我自己感到我对人是不是有这种感情。我讲这些事情是我亲身体会,我感觉华先生有很多很多优点,因为这几件事情对我影响很深刻,让我讲讲和华先生交往,我就讲这些,感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越先生,1956年华罗庚先生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华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筹备工作中,为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成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非常高兴的邀请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院士来为我们做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华老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诞生》,大家欢迎。

 

[李国杰]各位老前辈,各位来宾,上午好,刚刚主席已经介绍了,大家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个最伟大的数学家,但是可能有很多人还不知道,对于中国计算机事业诞生,华老是一个奠基人和主要的创始人。在我们计算所成立50周年的时候,我们出了一本书,我的导师夏培写了一篇文章——《华罗庚与中国计算技术》。我是代夏培院士来给大家讲一下。

 

早在1947年和1948年,华罗庚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不是普林斯顿大学,就是高级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并不属于普林斯顿大学。华罗庚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受到冯·诺依曼的赞赏。他让华罗庚参观了他的实验室,并且和华罗庚讨论了有关学术的问题,华罗庚心里开始盘算着回国以后在中国开展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华罗庚19502月回国的,他下决心回国,而且还动员留学生回国,他的家成为动员留学生回国的一个场所,华罗庚回国途中就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为了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这封信在留学生中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的导师夏先生当时在英国留学,他读的这个信以后十分感动,也增强了学成回国的决心。

 

华罗庚回国以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华罗庚领导下的数学研究所开展了纯数学的研究,还开展了理论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华罗庚念念不忘在中国要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究,华罗庚不愧是一位有远见的科学家,在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计算机是科学发展新的生长点,并且积极的倡导和组织了这方面的工作。

 

1952年,全国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电机系物色了三个人去研究计算机,有一个就是夏老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的科研小组,这么说中国计算机的历史是1952年就开始了。这个计算机小组在华罗庚的领导下,逐渐的成长壮大,成为了一个具有活力和有能力承担重担的小组。1956年春,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我国科学12年的远景规划,计算技术属于被规划之列,华罗庚担任了计算技术规划组的组长,这次规划对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他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确定了正确的原则,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有利的指导思想。我最近也在做,后来把规划拿来看一下,那时候关于计算机技术里面文字并不长,估计两三百字,但是那段话很有远见,不仅讲了造计算机,而且要搞机器翻译,这都是后来很多年以后的事情。

 

作为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华罗庚在这次规划中发挥了很好的领导作用,规划组的成员有26名各方面的专家,他们对一些重大的问题意见有分歧,另外还有担任顾问苏联专家,华罗庚在规划过程中,他组织专家从而很好的完成了规划任务,规划组曾经讨论过很多十分关键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发展我国计算机技术,首先依靠苏联还是依靠我们自己。当时苏联认为中国研究计算机的条件还不成熟,最好送一支队伍到苏联去,在苏联的帮助下研究计算机,连人带计算机一起带回来。华罗庚听了大家讨论以后,最后思想统一了,我们应该立足于国内,送出去的只是少数人,在国内可以比较快的培养更多的大批的专家人员,所以在国内研究计算机,可以更好的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计算机设计队伍,计算机工业生产队伍,计算机应用队伍和管理队伍。

 

第二,如何在国内开展计算机。当时有很多人主张,很多单位同时开展研究,遍地开花了。后来华罗庚提出了“先集中后分散”这六个字,得到了规划自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个意见成为制定规划的一个原则,这一点我觉得到现在还有益处。这个做法还是应该学习当年的经验,先集中后分散。计算技术的规划,从19544月开始6月,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先集中,后分散,再一个是引进苏联先进技术。

 

 第三,大力培养新生力量。华罗庚在规划过程中表现出的领导才能和正确的鲜明的立场,使得规划组的成员十分钦佩,领导部门征求对未来的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的意见时,大家都认为,很合适。华罗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筹备组的工作,他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计算研究所的筹备上,他千方百计落实各方面的任务,1956519号,他组织了筹备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筹备委员会从此开始工作,关于研究所的房子问题,华罗庚为了使大楼能早日建成,煞费苦心,亲自组织了各种方案,对大楼的施工他也抓得很紧。1956年夏天,华罗庚亲自抓训练班的工作,计算机训练班和计算数学训练班。195610月开学,一共有142位学员。1956年至1957年派到苏联去的考察团,实习队,研究生大学生陆续派出了。他们动身之前,华罗庚都亲自给他们鼓励。这是当时他们出国华罗庚到机场送行的照片。在研究所内,开展了规划问题的研究,筹建了实验室和实验工厂,购买了仪器设备和资料,聘请了苏联专家,这些都是在华罗庚领导下举行的,在他的号召下,冯康等自愿的从数学所到计算技术研究所。他协调了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使研究所在筹备之间,成为团结奋进,热气腾腾的研究所,他准备为我国计算技术发挥更大作用的时候。

 

但是十分不幸的是,1957年他成为重点的批判对象,从此以后他没有过问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事情了。但是他对计算技术研究所的贡献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国杰院士。史济怀教授当年也听过华老的课,后来跟华老一起工作多年,对华老的教学思想非常了解的,下面我们有请史济怀教授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深切怀念华罗庚教授,大家欢迎。

 

[史济怀]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是华罗庚教授逝世25周年的纪念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的教师们回忆起50多年前,华罗庚教授为创立科大数学系付出的辛勤劳动,都心存感激之情。1958年为加速培养我国的尖端科学技术人才,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成立,华罗庚教授被任命为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的系主任。他除了领导数学系的组建工作外,还亲自为58级的学生讲授高等数学课,他一直认为,数学是一个整体,人为地把基础课一门一门分开来教不好,主张把技术课放在一起教,后来大家把这种教法称为“一条龙教学法”。在华罗庚的总构思下,还设置了其他课程,作为一条龙的组成部分,上哪些课,由谁来上,都由华罗庚先生亲自安排,例如高等数学由华先生和王元先生一起上,线代数由万哲先上,概率论由陈希如上,真是名士荟萃,风格各异,受华罗庚教授的影响,1959年关找直先生1960年吴文俊先生为数学系讲课的时候,都采用了一条龙的教学法,他们各有各的特色,为数学系培养了众多的杰出人才。

 

19614月,华罗庚先生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同时还兼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从此华罗庚先生工作重心从数学所转移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2年华罗庚把他在数学所招收的研究生带到科大来培养,他们成为科大数学系的第一批研究生,50年来,科大数学系取得的成绩和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倾注的心血是分不开的。华罗庚教授是国际一流的知名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领域十分宽长,他在代数,数论,矩阵集合,多复变函数论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十分杰出的工作,对这些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学过复变函数论的人都知道,柯西积分公式在复变函数论中至关重要的。在多个复变数函数理论中,柯西积分公式要复杂得多。多圆柱柯西积分公式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人们一直不知道柯西积分公式是什么样子,到了1964年国外有人得到球上的柯西积分公式。他的专著《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调和分析》一书中,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其他深刻的工作。这本书58年由科学出版社用中文出版,63年在英国数学会就把译成英文的美国出版。

 

在研究工作方面,华先生经常教导学生们不要好高骛远,要一步一个脚印,他经常告诫学生,做学问必须从123N再到无穷,也就是说,你连一维的事都没有搞清楚,就不要去搞23维的,等到23维搞清楚再搞N维的,N维搞清楚了再去做无穷论,他的一本名著《从单位圆谈起》,正是按这个线索来写的,从单位圆盘上莫比乌斯变换谈起,逐步展开,延伸到偏微分方程。广义函数等好几个领域。华罗庚教授19641981年先后在科大举办两次综合讨论班。所谓综合讨论班就是不分学科,只要是有意义的数学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讨论,研究。当然这样的讨论班只有大师级的人才能掌握。81年来参加讨论班的不少是院士级的,华先生不仅要求解决问题,而且在方法上要越简单越好,记得当时有一个问题,最后归结到证明三角不等式,华先生仍然非常认真的让大家把问题做到底,尽管这已经是中学数学知识范围内的事了。

 

华先生是自学成才的杰出数学家,他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除了他天赋过人以外,刻苦努力、勤奋异常是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1992年我在美国普渡大学访问的时,当时遇到80高龄华罗庚教授当时在清华时的好朋友徐显休教授,他向我讲起了好几件华罗庚青年时代的勤奋化学的事例。他说华先生的第一篇投往国外的英文论文是他帮助修改的,因为华先生自学的,他第一次写英文文章不太通顺,但通过刻苦学习,不仅英文文章写得很好,而且还能用德文发表文章。他表示非常钦佩。19371938年由中华文化基金会资助,华先生去英文剑桥大学留学,师从当时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哈代教授。徐先生说,华先生到剑桥刚几天,哈代就对华先生说,你的著作很多,完成一篇好的论文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你同意的话,我想你一年以内可以完成博士学位,华先生回答说,谢谢你的好意,我只有两年研究的时间,自然要多写一些有价值的论文,念博士不免有些繁文缛节,太浪费时间了,哈氏听了以后大感意外的说,东方来的人,不希罕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你还是第一个人,所以华先生始终是一位没有博士学位的大数学家,徐先生还告诉我,抗战期间华先生来西南联大教书,当时条件十分困难,他们住在农家楼上,楼下饲养着猪狗牛羊,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华先生能安之若素,在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工作。华先生的刻苦勤奋,由此可见一斑。

 

华罗庚教授热爱自己的祖国,50年他放弃了在伊利诺依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毅然率领全家返回刚成立的新中国,虽然在以后的若干年中他受过不少委屈,但是他仍然全身心的扑在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上,我们现在不能想象,如果不是华罗庚先生当年回国,中国现在的数论、代数、多复变这些领域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去年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大数学系合作,在科大成立了一个以华罗庚名字命名的华罗庚班,在0809级各有30名学生,由科大的老师给他们讲授基础课,四年级的时候他们将去数学院学习,这个班的学生采用滚动的方式,每年调整一次,成绩差的学生退出,补进成绩优秀的学生,使这个班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成绩也是最优秀的,目前这个班的学生在华罗庚先生的鼓舞下,学习都非常刻苦。我们相信,在数学院和科大的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华罗庚班一定能取得成功,我想这是对华罗庚先生最好的纪念。谢谢大家。

 

[主持人]杨德庄教授是1958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学习,后留校任教,他与华老共同探讨应用数学的试点,并通过书信往来,得到华老长达八年的指导,他是最了解华老的几个学者之一,下面我们有请杨德庄教授做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华罗庚大师指导我们做应用数学,大家欢迎。

 

[杨德庄]各位老师,各位来宾,还有华老的家属,你们好!由于只有15分钟,所以我只能非常简单的谈一谈这方面的问题,我是从应用数学的角度来谈华老的贡献,先说一下我们都称数学大师华罗庚叫华老,跟称郭沫若老是一样的,我讲话都是华老,用这样来讲简便一些。

 

我们已经举办过一次58级纪念华老的一个纪念会,这个纪念会我有一个发言,我今天就做这个发言的一个补充。我那个发言做了什么事情呢,三件事情。第一件58级华老发展数学纲领里面培养学生的一个实验班。第二件事情是说应用数学华老在中国开展应用数学事业,我从应用数学角度来说,应用数学培养学生的第一个试点是58年,第二件事情说的是华老应用数学发展事业的两个层面,一个普及推广层面。第三,华老未发表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观点,其中我介绍三个,一个是数学现象,一个是数学技术,一个是数学工程。

 

我先补充第一个,华老发展中国数学事业是有他纲领的,华老是非常了不起的数学大师,他不仅在数学的,纯粹数学的各个领域有卓越的贡献,在应用数学也有卓越的贡献。不仅如此,他对发展中国数学有个纲领。我们数学家查出华老四几年一个发展中国数学纲领,华老亲笔文。这个纲领当时有三个部分,一个纯粹数学,纯粹数学各个分支;第二,应用数学;第三,计算技术,包括计算数学。这个纲领,我们把他作为我的老师。《华罗庚数学生涯》封面上里边就是华老亲笔信的三部分,三个纲领。发展中国数学的纲领。我是58年的学生,学生时代华老怎么教育,留下任教,华老怎么让我把各个课接下来,开始了第一个试点,中间的通信对我的指导,回到北京以后,跟我的谈话,最重要的是在北京医院,他让我隔天去一次,长谈他个人对发展中国数学的一个奋斗史,里面第一次提到58级是他的试点。但是在这个之前,我就不知道。当时58级的数学系的名称刚才史济怀已经说了,就是应用数学与计算技术系,里面包括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还有计算数学在这边。华老培养这个,不仅仅是说他培养出来的是从事应用数学,从事计算数学跟计算技术的,也可以从事纯粹数学研究的,因为他的基础用“一条龙”的办法来培养,让大家把基础打好,将来从事哪方面研究都可以。

 

我上次提出来说评价华老,一是他的个人成就,个人成就涉及到诸多的领域,个人成就还表现在应用数学的普及应用创造性方面,还有在计算技术的贡献。刚才李国杰教授已经说了这个,他从四几年就有这么一个纲领,回国以后,他实现这个纲领三部曲,第一个先纯粹数学,培养了许多将才,许多的现在都是院士了。第二步是计算技术,56年开始储备,第三步才搞应用数学的人才培养,为什么应用数学人才培养放在那么特殊的一个位置上考虑呢?纯粹数学的培养,国际上有一个套路,各种模式有一个套路,应用数学的培养是非常难的,所以他的想法想在58级来实验一下,做个试点。我说了这个,评价华老的贡献,一是他个人的成就,二是大家必须看到他有这个纲领。类似这件事情上次我做了一个比方,比方就是国际上20世纪,当然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数一数二两个人,一个是哈代,一个是希尔伯特,大家都认可希尔伯特,为什么认可希尔伯特?因为他有数学纲领20个问题,大家盯着他来做数学研究,希尔伯特的贡献比哈代高。华老提出一个纲领是非常不容易的,我看世界数学史说,发展美国的数学事业,能提出一个纲领,极其罕见。我这么说不算数,这次补充我就引用一些国外的评价。

 

华老很多著作,83年出了《华老选集》。《华老选集》出来以后,有很多的评论,王元先生刚才说的,“华老的一生”,刚才题目非常好。本世纪可能是代代往下传的,数学家对华老在普林斯顿出的选集有一个评论。第一,华罗庚是当代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刚才陆院士已经说了,中国最伟大的数学家,第一句话,就是华罗庚是当代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第二,他的贡献,他在数论、代数几何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这几个纯粹数学,各个分支非常不容易,好多数学家是在一个分支,或者两个分支上做出重大贡献,他是在很多的,诸多的分支上都做出重大贡献。

 

第三句话评价是50年回到中国以后,为建立中国的数学学派,华老花费了巨大精力。按这个评论来说,就已经看到,他虽然不知道华老有一个纲领,但是他已经知道华老一定是,脑子里面是有一套想法的,为建立中国的数学派花费了巨大的精力,里面含义是非常深的。第四句话是华老的选集。他的原话是,选集广泛反映了华老的观点,他解决问题强有力的方法。所以他的评价是,一是成就,论文很多,但是大家不容忽视的;华老的观点,发展数学的观点,形成一种观点,向希尔伯特那样,提出23个问题,发展20世纪数学的一种观点。他对华老的观点,他说选集不但是论文,广泛的反映到华罗庚的观点和他强有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一点,选集将成为全世界数学家的宝贵财富。下面还这么说的,例如他证明了一个数学家可以同时从事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同时对代数与分析这样两个不同的领域做出贡献,当然他这里面不很全了。还有分析,我想他的意思也在分析里头了。

 

国外的看法也是不仅看到华老在诸多领域有许多成就,同时看到华老的观点、他的方法论。所以刚才说,《科学》杂志上说,华罗庚形成中国数学,他不仅形成了中国纯粹数学,也形成了中国的应用数学。第一个我补充就到这儿。

 

第二方面,华老应用数学两个层面,大家都知道的。华老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鼓励推广。但是华老在应用数学贡献,不仅是这个。第一个是方法,第二,对当时中国的经济系统有很大影响。他为计算经济系统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提出了最优策略,大范围的计划经济数学理论。这两个贡献是华老跟我谈话当中说,一个数学家一辈子做了很多事情,发表了好多书,发表了好多论文,在历史上能留下两三项就非常了不起。他说他在应用数学上,留下的一是华老的方法,第二就是这个。华老做这件事情花了多长时间呢?大家都知道,普及推广是从72年开始,包括开始的时候推广线性规划,后来是方法。华老的方法也是78年开始的,也是经过了二十多年,58年开始的,我刚才说错了,都是从58年开始的,华老的方法58年到78年。81年普林斯顿才出了专著,经济方面的数学模型他的算法也是属于1958年,但是稿被人家偷了。因此他在最后几年一定要把它赶出来83年就把它赶出来了,在83年以后到84年发表了。两个层面的工作都是二十几年,他自己认为是两个能够推广的,普及推广是非常重要,世界上认为对世界数学家的一种挑战,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第三,华老跟我说他有许多观点,这些观点当时说不宜发表,到适当的时候可以发表。其中包括对数学的看法和对数学技术和数学工程的看法。首先是数学技术,在探讨数学技术问题,主要当时是华老有个报告在第四届数学教育会议开的时候。华老有一个发言,题目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普及数学文化的个人体会》。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为谁,目的是什么;第二,什么技术;第三,如何做。我问他,你的题目是方法,为什么第二个原则是技术?他说应用数学是一种技术,将来如果有人提出数学是一种技术,你就说我华某人早就看出了。果然,等到了20世纪最后25年,美国科学委员会一个数学方面的委员会一个主席就提出来,高技术实质上是数学技术,这个时候我就开始把应用数学的所有的写法都写在应用数学技术。

 

这种提法引起了华老对数学的看法,他认为数学有数学现象,就像物理有物理现象,生物有生物现象一样。数学是研究数学现象的学问,这里面我要补充的是什么意思呢?这两个最近国际数学界是怎么看的,2006年国际数学的大会,开会的时候有许多数学家发言,就提到数学现象了,这是一个。第二,提到数学。这个会上就提到数学技术,而且认为提出数学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是大家为之高兴的一件事情。当然,现在这个观点不见得被所有的数学家都能接受,但是已经提到了数学现象、数学技术、数学工程。

 

我上次已经提了,俄罗斯的一个数学家提了数学实验,跟计算有关的。他出套东西,这套东西实际上跟华老提的数学工程是一样的。到现在为止,数学家大会上提的,到目前数学家大会,包括数学家大会的主席和数学家,国际数学联盟主席和国际数学联盟的两个秘书长,他们都在说给数学一个定义是非常危险的,也就是对数学只能用观点去理解。我们国家基本上华老和各个数学家都承认了马克思的定义,对于应用数学到底是怎么看。这次会上,就提到20多年前,一个数学家提出了一个观点,“应用数学是坏数学”。在数学家会议上就把这个观点拎出来讨论,这个观点是错的。应用数学到底是什么呢?在会议以前请了一些应用数学家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些回答也很极端,说纯粹数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这个会上请了一个应用数学家来解答。我就想起来了华老对应用数学的分类观点极其高明,华老不去定义应用数学是什么,也不去定义纯粹数学是什么,一个基础理论研究,一个是面向三个系统的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所以从这儿就看到华老非常伟大。

 

我想是这样,读懂华老,不仅是中国数学界也是世界数学界,不仅是现在也是后代的事情,我们应该像研究孔子学说的那样,让学生一代一代的研究孔子,我们从数学上,一代一代的去研究华老。华老的一生是一本书,面对这本书是非常不容易的,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但是非常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应该是传承华老的精神和他的学术思想,发扬华老的精神和他的学术思想,然后传下去振兴中国的数学,振兴中华民族。

 

我的发言完了。

 

[主持人]谢谢杨教授,计雷教授和陈德全教授是华老亲自教授的学生,并跟随华老推广优选法多年,同时他们还同华老访问过日本,他们非常了解华老20年推广“双法”的历程,下面我们分别请计雷教授和陈德泉教授发言,首先请计雷教授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一段难忘的记忆》,大家欢迎。

 

[计雷]今天是华老逝世25周年的纪念日。当时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最难受的这段本来应该是陈教授讲,他非得把这个题目给我。当时是我和他一块去的,是856月份,华老带队,我们这些人跟着,负责人是陈德泉,我们和华老一行到了日本。应日本的邀请,我们去主要是两个事情,一个就是交流,交流应用数学,第二就是当时我们正在做准噶尔煤矿的发展规划,准备要在日本向他们报告准噶尔这个规划的情况。准噶尔矿是由日本政府的人员带团去建的,所以需要到日本去做这个方面的报告。

 

去了日本过后,我们还是非常顺利的,应该说整个工作进展非常顺利。华老在612号的东京大学的报告应该是最后一个任务,在这个之前,因为跟随华老一起去交流,特别我记得是准噶尔报告会上,是我们把准噶尔的规划非常浓缩的讲了。整个规划很丰富,涉及到准噶尔的1500万吨的能力建设,这个煤出来过后,必须要解决运,要解决把电怎么规划,这个城市的建设,包括他的取水怎么取,包括城镇工业怎么建设,甚至包括煤矿工人大多是男性,还有男女搭配的搞工业协调发展的问题。总的标题就叫做《准噶尔煤电运综合统筹规划》,做的是这个规划。在这个报告里头我们做了介绍,应该说是非常之成功。我们建设规划,包括一些基本的原理都在里边,包括我说这个矿,煤矿的矿体是怎么样的,正好是华老做的,哪个位置,取水的方式,都有很多优化的问题。这个项目像杨德庄教授他们都在一起做的。报告过后非常成功。最后准噶尔委员会老板总结的一句话就说了这个报告很成功。他说了,凡是以后政府的人员带团,只要是华罗庚小组论证的我们都通过,华罗庚非常高兴。

 

讲到这一天,标题是“纪念华罗庚逝世25周年大会”。我把当天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到日本的大学做报告是最后一个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普及应用数学的一些体会。在做这个标题头天晚上,华老突然要做一个片子,内容是他一生从理论数学到应用数学整个一生的总结。那天我记得他做报告做得很晚。本来我们以为是做这个报告,而且这个报告他原来做过。在第四届的世界教育大会上,他的大会发言就是这个题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普及应用数学的一些个人体会》,标题很小,是这么一个题目。但第二天,他头天晚上准备了一个片子,是对他一生的总结,包括理论数学,包括是谁跟他一块做的,助手是谁等等。一直到85612号做了这么一个总结。

 

我当时听着就不是非常舒服,怎么题目中间加上这么一段呢?我就不解释了,因为当时做完了做个报告的时候,我方的一个翻译,他说了一些原来没有准备讲的,特别纯粹数学的名字,复变函数,英语怎么翻他哪翻得了,翻不了的,就遇到困难。原计划是45分钟,等于说翻译一半,他讲一半,我们觉得是可以的。但是在一开始就碰到一个难题,讲这个纯粹数学的翻译,翻译不了,这个时候华老变成自己讲,用英语讲。那讲的过程,先讲了这个总结,后来讲到那是达到高潮,讲统筹泡茶喝,讲优选折纸条。大家情绪非常高涨,整个讲完了过后,已经全部讲完了。讲的过程,我都觉得已经回到我60年上科大的时候,他跟我们讲课的状态,甚至比那个时候还潇洒。原来华老是坐在轮椅上的,后来就站起来,把西装脱掉了,拿着拐杖,当教鞭这么讲。突然我觉得好像华老一下回到了当时二十多年前的状态,讲得非常流畅。后来他讲完了,坐到轮椅上,这个时候日本友人拿着鲜花要给华老鲜花,还没走到跟前,华老就出意外了,倒下了。

 

所以回忆这段我一般不愿意回忆,很难受的事,好像就在眼前。其实我想,华老最后这种状况是偶然也是必然的,为什么这么讲?华老实际上心三次,第二次心梗华老在北京医院,我去看他,他还甚至说到,他宁肯战死在疆场,不肯在病床上倒下。当时我不知道,后来说华老,原话比如说他说,“尽管心已极尽,哪顾水平高低,人民利益为前提,个人成败休记。奋不顾身的奋斗,考虑到与生命抢时间,尽心尽力为祖国,我将血溅轩辕,沙场报国得所,马革裹尸难齐”。这是去之前查的,他实际上奋不顾身为了报效祖国,为了科技进步,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抢时间,不顾身体的状况,甚至最后是倒在疆场。

 

最后快讲完了,他还没讲完的时候,已经到时间了,他还请主席先生能不能够再请我多讲几分钟,到这个程度,那时候陈德泉和我都急了,都跑前面,陈德泉跟华老直点手表,说到时间了,让他下,多讲了几分钟倒下了。当倒下过后,后面的事情就很多事我就愿意讲了,心情不太舒畅,抢救过程是怎么样的,后来怎么样从日本回来等等,我想下面一些时间留给我们陈教授来讲,谢谢。

 

[主持人]下面有请陈德泉教授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从华老“双法”谈起,大家欢迎。

 

[陈德泉]各位老师,各位,今天也来了5811的许多师哥和师姐们,下面我汇报一下,汇报的题目就是“从华老的‘双法’谈起”。

 

刚才许多领导和老师还有一些同志都谈到了,华罗庚同志在数学和应用数学方面的贡献,在这方面,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很好的评价,而且由于华老在数学和应用数学方面的贡献,也使得他在管理科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他的成绩也得到了认可,也得到了很好的评价。一个是钱学森同志就谈到了,我国的科学组织管理工作,华罗庚教授是先行者。而且在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他们对华老的评价:他是管理科学的先驱者。而且在自然科学基金会成立管理科学组的时候,当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副主任,对华老的评价,那时候他参加管理科学组第一次听委会的时候就说,说原来华罗庚教授在65年的时候,在搞优选法,当时我们说那么一个大数学家,为什么搞优选法,他说现在我们在搞技术转移的研究工作,也就是说把科学技术怎么转化为生产力这项工作,他说搞了这项工作,华罗庚教授在这方面比我们早觉悟了20年。

 

所有这些评价都离不开华罗庚同志在推广“双法”所做的工作。而且这项工作其实在文化大革命中很困难的情况下,工作应该说困难是重重的,但是由于他工作的成绩,还有刚才许多同志也谈到了,他的爱国,想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这样一种精神,因此也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和肯定。这里包括毛主席、周总理,胡耀邦,叶帅,王震等等这些人。

 

比如说刚才杨德庄谈到“华老”这个名字,这么称呼华老。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从外地回来,王震同志住在华老的隔壁,我跟着华老去看王震同志,去向他汇报我们所做的工作。在汇报工作的时候,我称呼华老是老华,我自己不感觉有什么问题。这时候王震就说,你给我站起来。他挺厉害的,吓了我一大跳,我就赶快站起来了。他说你刚才说什么,我说了半天的工作,他说不对,你怎么称呼华教授的,我叫他老华。他说中国一直讲师道尊严,你就这么称呼华教授。于是把我训了一顿。华老解释了一下,我们到工厂去,那时候教授批判,很多工人都亲切的称呼他老华,我们就跟着叫了。王震就说,以后不能叫,叫华教授不方便的话,不能叫老华,叫华教授就叫华老,叫我就叫王老,从那时候开始我们改成华老。

 

比如说像我们遇到一些困难,我们跟着叶先生到胡耀邦家里汇报工作的时候,胡耀邦同志就讲,你不用多讲,华罗庚是谁,华罗庚是咱们国家的国宝,我们肯定是支持他的。当然主席和总理对他的支持和肯定,主席和总理的批示,大家都知道。

 

另外在推广“双法”的时候,华罗庚教授也是和他搞纯粹数学一样,是严谨和扎实的,实事求是的。他在一篇文章里面谈到,科学方法的选择。其中第一条就谈到了,“要从我们国家的国家经济和生产的实际状况出发”。在我们推广“双法”的时候,大家都知道,那时候如果说让工人也能学得懂、用得上,工人的文化水平大部分都是不高的,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对数学的支持也是不高、掌握的不多的。第二,就是计算机的手段。那时候六几年,我们跟着华老,因为我是科大60级毕业的,之后跟着华老做一些推广优选法的工作。那时候大家想象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计算机,那时候我们在大学计算机的,是学的手摇计算机。到后来的时候,只有一次机会能够上电子计算机。我们到工厂的时候,即使到了82年,我们到了安庆石化总厂,要算一个他的合理的生产规划,实际上是一个参数的线性规划,那时候我们就在安庆找不到合适的计算机,就要飞到北京来算这个题目,因为变量比较多,回过头去才能到安庆去给人家结果。

 

 所以当时的条件就是这样,而且当时也有一些有利的条件。比如说当时华罗庚教授,我们组织小分队的时候,都是各省市都派来的。当然今天如果说,而且大家都没有任何收入的,都是到那儿去,等于说拿着原来的工资去干推广“双法”的工作。到今天大概是不成的,但是当时就是那样一种情况。所以说华老在选择这些方法的时候,华老在优先法里面选择了最容易推广的,“0.618的方法”,“黄金分法”等一些方法,需要复杂计算的,需要用到计算机的方法,并不是我们要推广的内容,这个就取决于我们国家当时的国情。而且华老还谈到,方法还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比如说统筹方法,华老是写出了平方,他讲课的时候,经常用泡茶喝的例子去讲这个方法。实际上华老一开始在做方法研究的时候,组织我们就看了很多国内外的文献,昨天我在翻过去的笔记和资料的时候,翻到了这样一本统筹方法资料,就是当时情报所收集的,一共印了有两册,这是我拿到一册,他收集到国外的论文就是707篇,都是和统筹方法有关的,或者说现在叫项目管理有关的。所以华老对这一点并不是,而且实际上选择做这个方法研究的时候,开始不只是做统筹方法的研究,还做了一些别的方法的研究,但是他觉得这个方法是用得面大量广的。

 

像优选法的工作也是这样,他写了一本《优选学》,而且在国外还出版了,但是讲的内容,大概是前一两个,三四个方法拿去推广的。他选择方法的时候一定要做理论方法的分析,要选择世界上最先进的,而且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在这方面应该说他和纯数学一样,是很严谨很务实的。

 

第二,就是我们真正在现在大家看到的好像优选法统筹方法应用都十分普遍,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比如说统筹方法,在做第一次试点的时候,我们是在和杨德庄、还有计雷等等,还有人民大学和北航的同志一起做试点。我们在电子管上做试点的,试点了几个月的时间,但是效果是不大的,取得了一点效果。后来是到了西南,在山县修桥梁,打隧道和建设公路的时候,这个方法有了试点的成功。像优选法,那是我们到了70年,国务院生产组召开了会议之后,让我们到上海去试点,试点的时候,第一个例子和第二个例子,第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仪表上的发蓝,仪表钢的零件上,能够形成一层蓝色的氧化保护膜,做第一个实验的时候,在这之前,我们知道有一个优选法是选择最好工艺条件,最好配方等等这样的一个方法,但是到底怎么用,心里是没数,华老亲自参与了这个实验,一点点看他们怎么做的。

 

还有一个例子,到上海炼油厂搞降凝剂,他们已经做了137次实验了,但是他是用在坦克上,希望降到负40度,但是当时只能降到负37度的时候凝固,他们已经做了137次实验了,华老在137次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用数学的和优选法的方法帮他们做了分析,使降凝剂降到负40度,这些全过程,华老都是亲自参加的。而且我们在推广的时候,先经过了这样的一个一个的试点,我们在上海做分界面工程的统筹方法试点,和刚才举个例子,我们跟着华老在上海整整呆了3个月的时间。以后在推广的时候,也是说,光是有方法,还有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不光有成功的案例,而且这些案例也是逐步的成熟的,比如说机加工,说起来就是机加工,但是他包括车洗包膜,而且他确实有难点,机加工的师傅们讲,车工爬长板,刀具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之后,另外一些很有经验的机加工的师傅,像苏光明这样一些全国劳动模范,一些行业的专家,结合他们的行业的知识和优选法结合起来,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种情况下,我们到每个省去,都是由华罗庚教授,我和计雷等等这样一些搞数学的,但是大部分东西都是行业上的专家,而且他们不但掌握了优选法的方法,而且有行业上的知识,而且取得了他们的案例,这样滚雪球一点点滚大的,而且形成了一些行业上的系统的经验。这是我们在推广“双法”的时候。

 

而且推广“双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好的一些数学问题,比如说王元同志在写那本华罗庚传的时候,也谈到了一些问题,电信工程的平均分配的一些数学问题,但是一个是用了一些好的数学方法确实帮他们解决了实际问题,但是由于他的应用面是比较窄的,所以这样的话,我们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广“双法”上。推广“双法”只是在那种条件下形成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华老的想法不止是推广“双法”,他后来提出来了,提出了36个字,包括大统筹,广优选,促发展,精选工具等等,36个字,他对应用数学有全面的一个想法,而且这些想法是怎么来的呢?包括推广双法是怎么来的呢?也包括了他是前面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而且特别是在推广双法过程中,他到了各个省市,接触了各行各业,也知道了实际上的需要是什么,到了80年代的时候,情况有些变化了,华老在82年的时候,写的一篇文章,1982122号写的一篇文章,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开展科技咨询服务,这个是什么背景呢?就是80年代,我们国家开了长远规划会议,在长远规划会议上,邓小平提出来,要克服过去不讲究经济效益的老毛病,要找出最优方案,各个部门都要实行优先法,所以许多的省市和部门都找到了华罗庚同志,我们也有机会参与期间。

 

其中最典型的是82年的时候,高原文同志找到了华老,万里又找到了华老,希望华老做。我们国家当时是能源紧张,到底能源紧张是把资金应该投到什么地方,煤矿的话是投在山西还是投在河南,还是投在贵州,各个地方都有可行性报告,但是到底投在哪儿最好,就变成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个时候华老是组织了七个学会的专家进行了论证,其中包括煤电运,运输包括铁路、公路和水陆,然后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而且由煤炭部组织的专家最后对华老提出的方案进行了最后的论证。此后万里同志又找到了华老,就提到了大庆的问题,说大庆在我们国家是高产稳产有20年,能不能还能稳产和高产,要投资到底是投资在大庆,还是投资在胜利油田,还是投资在新疆等等,像这样的一些问题,这个就是在整个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华老做的,又有了一些比较大的变化,这样的一些变化,就促进了华老的经济数学方面的工作,而且在统筹方法和优选法方面,有不再局限于说“0.618的方法”,比如说我们到了大庆,大庆他有几万口井,到底该怎么布局,还有机油站,还有脱水站,还有注水站,到底怎么布局,是一个很典型的优化的问题,但是数量比较大,比如说当时我们引用了计算机就是长城0520,我们背了四台长城0520到大庆去,回来的时候我们再带回来,包括用长城620做规划问题的优选的时候,算出的结果还是有错误的,后来我们发现长城0520误差比较大,后来用大气计算才能有个比较好的结果。

 

82年之后,华老就提出来,要适应我们国家经济的变化,要把他的工作重点转到高层次的决策上,而且提出来刚才36个字的方法,我今天汇报就汇报到这儿。

 

[主持人]谢谢陈老师,颜基义教授是1963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毕业以后留校担任华老的秘书,业务和学术秘书,与华老有比较多的接触,是比较了解华老在科大的情况,下面我们请他做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华罗庚先生“大仁若教”的高尚情怀》,大家欢迎。

 

[颜基义]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各位师长,各位师哥,师妹大家上午好,还有华老的亲属们,大家好。我因为有PPT,时间也很紧迫,我尽量在10分钟多一点的时间,给大家做个汇报,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今天是华老逝世25周年。前面讲了很多,但是我们首先想起来在上次,几个月以前,在这个地方有一句话,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让我们很深思的。就是在回忆华老的这些一系列事情的时候,我们的一个同学,他说应该怎么来称呼华老,他想了想,他说我们应该称“华数圣”,是圣人。他这么讲了以后,我回去以后反复思索,他这个讲话有没有道理,后来我觉得很有道理,为什么?我们老祖宗讲,生就有两个指标,一个“智”,一个“仁”。仁且智则为圣,就两个指标,仁是什么,仁是多数,复数,个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他这个人的境界。对待人的关系上,那边体会在学生上,古汉语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怎么叫仁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立”,一个“达”,就把我们这个教字很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就说,我们叫“大仁若教”,在教育上是对一个学者,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最充分的展现。华先生在“智”上大家讲了很多很多了,做学问上非常了不起,我是要强调的。在“仁”上,华老同样的非常了不起。而他这个了不起集中展现就是从USTC58年,5811班开始。

 

这个照片我们一直觉得非常非常珍贵,玉泉路校园教育楼一层,一个小教室,只有一个门,不像现在有很多门,记者只能在进门那个地方给他拍这张照片。这里时间关系,我简单讲个小插曲,那个台阶非常非常小,华老一讲课的时候全投入,点着烟,一吹烟就飞了,扬着头,大家看讲台的台阶非常非常小,就黑板过来一点点,我们同学听课的时候,非常担心。我说华老腿又不好,万一摔倒怎么办,后来换了一个大一点的教室,要不我们大家都在那儿,非常担心,你看华老那个腿已经在台阶的外边了。这是我们班,华老在“大仁若教”这个基础,大作文章是从这儿开始。所以我很简要的回答了一下,我说华罗庚先生,在中国科大教育上的贡献很多,我回答什么,我说一个是原创性的体现,把达人和立人的高度,在我们中国这个土地上,在玉泉路那块把他举得高高的,而且以后就矗立学海,影响久远。

 

第二,在USTC为基地以后,辐射四方,他的标杆要建中国的通天塔。所以他的塔从哪儿地方建起,先做我们的华龙教学体系,不讲更多了,简要说,精心策划,亲自教三年,不但教给我们很多知识,还教我们怎么做学问,不但授人以鱼,给你一筐鱼吃完没了,怎么去打鱼。我们说华老在中国教育史上他的地位是非常大的,当时充斥的都是绿皮书,而且当时的政治气氛,运动非常多。包括大连钢铁的影响,还有教育的大辩论,很多高校辩论,你要不要老师上讲坛,有些把老师轰下讲坛,自己上去,不少学生。但是在华老稳坐钓鱼台。

 

这件事我要说一下,很少人提到,73年的时候,北大一些人,就把马克思数学手稿翻译出来了。74年在国内见了,在整个国内影响还是比较大,相当大的,北和南影响比较大。但是在科大几乎没受到影响,因为马克思的书稿有他的意义。他归结为一句话是什么呢,求导就是严格的特定的0:0,数学家羞答答干什么,就是那个零。但是我们有华老的那碗酒垫底,我们知道,0:0脱个精光上不了台演戏的,那个领域让我们在很多地方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这是我们所有的科大的人都知道,但是这条是华老的影响所带来的。

 

这个很特殊了,我上次也讲到了,那么长的时间做互动,给我们设计课程的时候非常用心,关于这套教材,王元老师也做了很精辟的分析,报纸和杂志上也都登了,我是从自己学的角度我讲讲我的体会,很简单。一般我们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无穷,老是不够用。华老引用了庄子那句话,叫“尺长之,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谁能做到“万世不竭”,华老讲,只有数学家和庄子。所以很快我们就这么过去了。包括华老他不用一般的讲函数,他直接用实数论引进极限。后来讲了一个BW定理,讲我们大家不用担心,你尽量的唱吧,你尽量的演绎吧。后来讲四元数,2×2的元素表达法,让我们以后慢慢见到大矩阵不要晕倒,华老讲。一步一步走下去,他后来建立几何矩阵等等这些。还有他在连分数拿手的,讲迭代到现在的算法。所以我们搞运筹的,随便走过来看的话,回过头来看,华老当时他的开篇很简短,跟别的很不一样,但是后面的路子你可以看到,你有本事你就蹦,我是没有本事了。这是一个。

 

再一个他除了传那个给鱼以外,还给大家金手指。多的我就不讲了,这个讲得很多了,对我影响最深的,我讲两句话,“深入浅出是真功夫”,这个让我受用一辈子。我一辈子都在学校里边,我讲课,我能用什么,我就兢兢业业的老老实实按照华老的这个话,你自己弄通了没有,你没弄通,你别写书,这个事简单的说。第二句话,“厚薄转变,从薄到厚”。使我一步一步这么做下来,他也说了很多。最后还要强调一点,他培养人,并不是为培养人儿培养人,华老心里面装了一个东西,他这些年老挂记着的。包括他病的时候,因为中国的通天塔还没建成,华老让我们中华民族能不能像诺亚那样,用共同的语言,有效率的来搭建我们自己的通天塔。这个通天塔有5811班,有中国科技大学,还有他身边那些很有生气的研究生,还有研究生的学生。这张照片,上次我讲过了,让人流泪的。学生说我们都看不到,郭老带头,华老坐下来了,都坐下来了,就坐在土地上,我们那些同学,心里面,这样的领导,这样的老师。我说,我翻了很多资料,我说中国的教育史上,我们这些学者,大学者,我们这些老师,看看他们是怎么对待我们这些学生的,蜂房问题,这里有很多数学家和蜂房之间PK的故事。后来算出来这么一个,当时我们华老讨论,你想想看这个问题是怎么形成的。这个我长话短说了,他给中学生讲课,搞数学竞赛,我觉得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有一种境界,就是说我们人类很聪明,了不起,但是对小小的蜜蜂也要有一种敬畏精神,这种敬畏精神就像温家宝说,要年轻人仰望天空,这次高考还做了这个作文,我们也要关注这种小蜜蜂是一样的。这种境界是一样的。

 

最后一个就是79年科大研究生参加研究生答辩,当时我也在场,为什么华老参加,因为55年洛夫斯基有一个猜想,说不超过3个,他说能有4个,说明华老对突破性的支持,不但支持,那些系数你核实了没有,你算得对不对,让他再算一遍,他怀疑,后来华老自己算了一遍,有些系数就是这个,这个问题把洛夫斯基的猜想或者是断言就不成立了。这么大学者指出来以后,你要算,他自己也要算,就像叶老师讲的那样,那样一种精神。

 

华老很伟大,刚才我们讲了,我们觉得他是圣人,他的道,我们说你站在巨人肩上就高大了,我要说你站在巨人边上就觉得渺小了,最后我用两句话结束我今天的发言,“道远乎哉,触事能真。圣远乎哉,体之则神。”这个道离我们很远,圣离我们也很远,这句话也是我们努力这么做的,我也写在我的名片上,就是我把道多么远,我们一件件事情去做,向华老去学习,圣那么远,我们身体力行去做,这就好。华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颜教授,最后我们请华光教授做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怀念我的父亲华罗庚》。大家欢迎。

 

[华光]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有很多人回忆了,我觉得现在好像有许多话都说不出来了,别人都说过了。我在我们家年龄算偏小的,跟我父亲交流时间不是太多。但是推广优选法的时候,我跟他工作了一年。他生病的时候,陪了他两三个月,后来在加州理工大学的时候陪了他一年。这个中间有很多的交流,他有的时候也跟我说点他以前的事情。

 

我想他做的工作主要有这几项,一个建立数学所和进行纯数学的研究,第二,培养人才,第三,计算机研制,第四是密码,他曾经被总参聘请为顾问。还有第五个就是应用数学理论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第六项是社会工作,在这儿就不多讲了。

 

我觉得他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是极端的热爱数学,热爱祖国,热爱文明。第二,注重真才实学,认真做事,不注重虚名。第三,做事严格严谨,绝不拖拉。第四,非常的勤奋,而且他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很能够学习。第五,生活和工作关系,这是一个他非常特殊的一个。

 

在这中间我讲讲我知道的一些事情。第一,我想颜基义刚才说了一下史松林的事,实际上史松林的文章出来以后,因为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都在报纸上发表,我父亲是知道以后,大家七八月份,天很热,他在家里坐了两天,算了两天,最后觉得,最后算完了,然后才跟史松林通电话,实际上史松林当时还有些问题在里面,他给解决了。这是一个。所以他对工作非常严肃严格,要求非常严格。

 

第二,爱国方面,我觉得他一个是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他马上就回来了,结束在英国的学习,回来就在昆明,那个时候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经常有很多飞机轰炸,生活又不好,但是他在那个环境下做了很多的工作。他曾经跟我说过一次,他准备去美国了,46年的时候,他正在做一个题目,这个题目美国有一位教授也在做同样的题目,而且是一个比较高年资高水平的教授,他就推迟了半年去美国,在那儿把东西做完了才去的美国。现在也许有人想,他去美国推迟半年就推迟半年吧,可是大家要想想,当时在昆明是民不聊生,日子没法过的时候,我的名字就从这儿来的,当时家里东西都卖光了,所以我叫华光,所以在那个环境下,他能够再坚持半年去美国,我觉得他是做了很大的牺牲的。这是一个。

 

第二,就是50年,49年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以后,他就要回来,当时我只知道他回来了,后来我们8384年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时候,他的朋友专门到我们住的地方来看我父亲。他跟我说的,他说当年你父亲要回国的时候,校方跟他说,你们国家内战刚刚结束,还很乱,是不是你自己先回去看一下,如果好的话,你把家人再接走,如果不好的话,那你再回来工作,我们给你保留着职位。你的家属呢,在这儿我们替你照顾,在这种情况下,我父亲没有任何的犹豫,义无反顾,带着我们全家一块回来了。所以他回国,希望能够为国家,为民族多做点事情。包括刚才说培养学生的事,他跟我说过,他说我在美国也有学生,也可以培养学生,但是我要培养我们自己的学生,让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的科学之林能够站住脚跟,能够有所贡献。

最后一个我就想讲一下,搞应用数学,刚才计雷,陈先生讲了很多了。我想说因为当时陈德泉也说了,当时国民经济比较落后,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生产管理技术水平都不高,他曾经想过很多办法想为国家服务,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但是他最后考虑到,因为根据国情,我们只能找一种方法使老百姓能够学得懂,能够学得会,能够用得上,所以他花了很大的功夫找到统筹方法。后来统筹方法找到以后,也巧,也做了其他方面的推广。当时铁道副司令找到我父亲,说听说你有这个方法,我父亲带着助手一块到他家里了。把统筹图往地下一摊,我父亲心里当时可能还有点忐忑,我就这点东西,你看行不行,那位副司令马上就说,这太好了,为什么?你太长了,我的战士没功夫去听,你讲得太长了,我的干部战士也学不会。所以必须你这个方法越简单越好,所以马上当场就决定,邀请我父亲带着他的助手们一块到山县。正好在施工的铁路上,当时碰到很多的困难,希望把成昆铁路修得又快又好又省,我父亲拿到第一手的资料,所以他带着助手一块到了山县去,回来以后当然做了很多的工作,我听陈德泉和计雷他们讲,他们到第一线去了,住到账篷里面。每天晚上把衣服脱光了,第二天早上把衣服呼噜干净了,再穿上,因为有跳蚤。我父亲虽然没有住到第一线,但是他也到第一线去了,他回来跟我讲,我到第一线去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大家知道他是个残疾人,腿不好。48年,在美国动的手术,做了人工股骨头,当时人工股骨头的寿命大概是20年吧,65年的时候事他股骨头不太好了。我小的时候牙痛,我很痛苦的在那儿哼哼。他在那儿做文章,平常他会骂我打扰他,他说你这个小孩真不行。他说我也牙疼过,他说和我腿疼比起来,简直不算回事,你怎么这么忍不住。所以他的腿疼对他是特别大的困难,所以到了山县以后他要走路,爬山越岭的,有很多困难,我首先想到这个,他跟我说不是,他说是什么呢?上厕所,荒郊野外随便找个地方上厕所没有问题,他说我必须攀着岩石和树杈半蹲着解决这个问题。他推广“双法”的时候克服了很大的困难,做了很大的牺牲做这件事。他有一个特点,他认准的事一定要做到底,对国家和人民有好处的事他定做到底。

另外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中间,他看到有一次爆炸,爆破,有一个雷管没有响,哑炮。有战士进去排这个哑炮的时候,就牺牲了。他流泪了,他流泪的时候并不多,他流泪考虑到什么呢?这个问题是质量问题,质量问题对于其他的产品来说,也许就是浪费和节约的问题,但是像雷管这类东西就是一个生命的问题了。所以他说这个问题要好好解决,后来就找到了优选法,然后开始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了。所以他学数学,爱国,爱人民和对数学的这种感情,这两个是交融在一起的。他数学好,但是他要把数学为国民经济,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他的贡献。但是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推广得很好的时候,也并不像有些人说的,你父亲在文化大革命没受罪,为什么呢?就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在外地推广统筹法优选法,突然就回来了,回来以后,他就说什么事呢,当时一场两校四人帮的小爪牙,说我父亲剽窃了陈景润的文章,怎么着,要处理他,包括迟群等。陈德泉和计雷和其他人,都帮着他找,我哪儿偷他了,陈德泉找了一趟陈景润,还不敢明目张胆找,偶尔碰上的。陈景润说华老永远是我老师,他没有偷我的东西,这个问题才没有了,像这类故事还挺多的,再举一个。

 

他做这项工作谁都想拉拢他,江青有一次上面发票请他看京剧,他一坐座位,151号是他,旁边还有别人,他坐在那儿,那边的人老不来,他就想想有点不对劲,这可能第六感觉觉得好像不对劲。他就跟第五个座位的人,我腿不方便,想上厕所,就换座位了。等灯一灭,来了好几个人,他当时挺高兴,我坐在那儿。你说跟江青怎么说,反对她也不行,顺着她也不行,在文革中间,搞统筹法优选法中间,他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包括后来得了心肌梗塞,很严重的心肌梗塞,差点要他的命。他在病榻上,还给主席写了封信,病好之后还要进行推广“双法”的工作,主席说你大病初愈,还要再等一段再出去工作。我问过我父亲,他说了,我怕人家以这个为借口,不让我搞“双法”了,有了主席这个回信,我放心了,以后还要回去搞。

 

我想讲就讲到这儿,最后结尾我想以他以前做的一个诗来作为一个结尾。就是刚才计雷弄了一部分,“只管心力竭尽,那顾水平高低。人民利益为前提,个人成败羞计。学龄已过六十,何必重辟新。贾藏、乘、翼天齐,奢望岂我所宜。沙场暴骨得所,马革裹尸难期。滴水入洋无际,六合满布兄弟。祖国中兴宏伟,死生甘愿同依。明知力拙才不济,扶轮推榖不已。”。这是他最后一生他自己思想的一个非常完全的表达,谢谢大家。

 

[主持人]让我们再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上述的14位报告人。过去的三个小时,14位报告人的精彩发言,将华老的音容笑貌重现在我们眼前,先生对祖国的满怀热情,对完备的亲切关怀,对治学严谨务实的学风永远激烈我们,也将成为数学史上的永远传承,今天我们几代数学人,也将秉承先生的遗志,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为早日实现中国数学强国之梦而奋斗,今天上午的报告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