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夫人—华罗庚的师母陈淑

(转自金坛新闻网

1980年,华罗庚回金坛看望师母陈淑。

 

华罗庚纪念馆内,有一张华罗庚的师母陈淑向华罗庚赠书的照片,这是华罗庚教授1980年回故乡时在县第一招待所里拍摄的。当华罗庚从师母手中接过老师王维克的新版译著《神曲》时,握住陈淑的手激动地说:谢谢,这是老师的心血,也是师母的心血。

  华罗庚的师母陈淑,1901年生于金坛,早年就读于上海东吴女子大学文科。这位当年金坛县初中的第一个女教师,青年时代酷爱音乐、书画、会弹琴、会吹箫,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曾经是华罗庚夫人吴小元和姐姐华莲青的老师。陈淑在26岁那年,认识刚从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归来的王维克。王维克当时已翻译出版了比利时名剧《青鸟》和《法国文学史》,还翻译出版了印度名剧《沙恭达罗》,陈淑为王维克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华所倾倒,两人很快结为伴侣,从此相敬如宾,为祖国的文学,翻译事业作出了贡献。

  王维克翻译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著《神曲》时,花了整整四年时间。他每翻译一节,先读给陈淑听。陈淑经过精心推敲,觉得有不顺畅之处,他就推倒重译。王维克悉心翻译,陈淑就坐在他身旁帮他校对、勘误和查找资料。先后完成了这16000多句长诗共35万多字译本的全部誉写工作。译者前言《但丁及其生平》,便是由陈淑搜集资料执笔写的,其中图解完全由她代劳。在王维克埋头翻译时,他的一切书信来往皆由陈淑处理,寄出的作品,全由她一手誉清,这是何等纷繁的工作啊!更为可贵的是陈淑也十分支持当时处于清贫的华罗庚,给他讲王维克先生深更半夜潜心攻读的事,鼓励他不怕挫折,奋发向上。有时华罗庚在王先生家读书读晚了,陈淑就留他吃饭。

  华罗庚得了伤寒一病不起,陈淑陪着王维克,冒着被传染的危险,一次次登门探望,送去点心并资助药金。后来王维克也传染上伤寒,华父为此深感内疚,而陈淑却说:没关系,王先生有我服侍,你照看罗罗要紧

  在陈淑处,还保存有1923年由王维克先生翻译出版的《屠格涅夫散文诗选》的手稿,那上面的蝇头小楷,字迹端正,可见这位已故翻译家做学问的认真负责的精神。特别是华老给师母陈淑的两次信,纸张已经发黄,但字迹还很清晰。这两封信一是华老1952年从北京寄来的,一是1961年匆匆路过金坛留下来的。陈淑说华先生虽成了名人,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我们。

  1952年,王维克先生病故,华罗庚一面致电陈淑,深表哀悼;一面又委托他在金坛的妻弟吴洪年代他到师母处慰问,并在王维克灵前默哀。此后,华罗庚一直像亲人似地关照陈淑师母及其子女。

  19805月,华罗庚教授到江苏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又回到金坛故乡。他刚到县委招待所住下,就特地请人把陈淑师母接到招待所,一见面就从座位上站起来用道地的金坛乡音亲切地叫道:师母好,淑老师好!”,而后他又扶着师母坐下,摄下愉快的镜头。华罗庚说:我这次回金坛,第一件事是看望陈淑师母,向她老人家请安;第二件事就是到母校看看。陈淑说:维克先生和华罗庚的师生情谊是很深的。危难时的相助,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如果维克先生在冥冥之中,英灵有知的话,我想,他会含笑九泉的。

  如今,陈淑和华罗庚教授都已作古,但华罗庚尊师爱师的美德给金坛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转自金坛新闻网